所谓宝塔镇河妖,古时候举凡江河过往之地,必然是每县必有一塔,一为震慑魑魅魍魉,二来也牵引当地文运龙脉,是故几乎所有的塔都叫“文峰塔”。然而沧海横流千帆过尽,纵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却也只有这塔最后站成了风景,站成了永恒。
凤嘴江畔的南川文峰塔俗名就叫白塔,始建于清光绪十七年(年),建筑面积为40.8平方米,占地60平方米,砖石结构,通高25米,为六角七层楼阁式砖石塔,门额刻“秀拔边陲”四字。
年原南川县县政府公布为南川县级文保单位(现为南川区级文物)。
一座建筑的背后凝聚了不少建造者的心血,而每个建造者的背后又总有耐人寻味的故事。文峰塔镌刻了太多的南川记忆,也凝聚着主持修建者张涛对于这一方热土的真心付出和无私奉献,赤子之心,盛意拳拳。
文峰塔位于西城街道白果村,清光绪十七年(年)由时任南川县令的张涛主持修建,建塔缘由既是为了和上游的尹子祠遥相呼应,以彰显东汉大儒尹珍传播南邑文化的丰功伟绩,以及表达对南川“江山代有才人出”的殷切企盼,同时也为镇辟凤嘴江的洪水妖魔,祈求南川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如今,文峰塔历经百年风雨侵蚀,灰墙斑驳,铜铃摇曳,一阵风吹便摇落一地的岁月风尘。
文峰塔系砖石结构,七级楼阁式,六角攒尖顶,塔身呈六面体,逐层内收,每层有圆孔窗,原塔一、二、三层为夹墙石踏道,四至七层为木踏道,素面六边形塔基,每边长4米,塔体通高25米,塔基及第一层以青石砌成,墙厚1.2米,高4米以上,各层为砖砌,墙厚1米,高3米,正面圆拱门高2米,宽1米,其上额为长方形,有“文峰塔”三个大字,为碎瓷片镶嵌。
南川部分乡镇也有看起来像塔的建筑,但那其实都是字库,只有文峰塔才是南川唯一的一座塔。当年,南川作为西南边陲小镇,民风不实,文风不盛,很少能出个秀才、举人或进士。为了改善这样的窘况,张涛捐出自己的俸禄,带头主持修建起文峰塔,并亲题“秀拔边陲”四字,引来诸多文人名家相继仿效,登高题诗,作词咏赋,一时南川文风热烈人才辈出。文峰塔对于整个南川文坛的繁荣昌盛无疑作出了巨大贡献!
据《南川县志》记载:张涛为云南昆明县举人,光绪十年(年)五月到任南川知县。他习知地方风土人情,事必躬亲,又能得要领而有威断,是一位难得勤政爱民的父母官。
张涛任南川县令时,从三泉到半河没有路,夏季时常发生洪涝灾害,很多无辜的村民因此丧命,他痛心疾首,率先捐出自己的俸禄家财,主持修建了一条“新大路”,让村民们从此大道通途。
张涛也是南川解放思想的第一人,在他到任之前,南川是没有人种牛痘的,那时候一闹天花就会死很多人,又是张涛拿出自己的俸禄去涪陵请了一位陈姓的种痘师来为南川人民种痘。可是这种西化的东西不被封建迷信的老百姓们所接受,于是他身体力行广发布告、不停地到处宣传,从而一举开创南川种痘之先河。
他也曾带头出资在西城外土地塘修建起一座慈善院,收留了30多位老人和儿童,让无家可归之人尽皆有所养,有所归……
张涛清贫好官声,离任南川后,南川的士绅乡民们便自发在西城外为他立起一块德政碑,赞誉其为“慈惠之师”。
百年回首,洞若观火,塔内掬一捧寂寞流年,塔外扬一派欣欣向荣。仿佛,爱民如子的张涛从未远去,他和他的城,万古长青。
一城一地得一人,南川有幸!
作者/来源:江子渔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