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素生成能力检测 http://m.39.net/nk/a_6210222.html
“春捂秋冻"是我国民间的谚语,是对春秋两季在热冷交替时,养生在衣服增减方面的高度总结。其中蕴含了中医养生的道理。
中医如何解释春捂秋冻就拿“春捂”来说吧。
春季阳气始生,乍暖还寒。而人体应时令变化,肌表腠理开始变得疏松,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袭。所以不宜过早地脱去棉衣,尤其是老年体弱者更要注意。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就主张,春天衣着“宜下厚上薄”,既“养阳又收阴”。春季急于减衣,极易受寒邪。
春天易患流感、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而且直接诱因往往是受寒。
另外,春天也多“风邪”,中医以为春季一些流行病和过敏性疾病是“风邪”所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保持良好的抵抗力,来抵御外邪,其中避免受寒是很关键的因素。
所以“春捂秋冻”含有很深的中医养生道理。春天除了“春捂”外,外出最好要佩戴口罩,不要到人群密集的场所去扎堆。新冠疫情下更是应该这样!
中医认为:春捂秋冻,夏凉冬暖。这就是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四季变化有关穿戴的养生机理。穿戴是人与自然变化而变化的艺术。一天有四时:早晨为春时,中午为复时,晚上为秋时,夜间为冬时。一年有四季:春天耕耘,夏天施肥,秋天收获,冬天贮藏。那么,我们先说一天四时怎么穿戴呢。
从养生角度说,早晨是阳气升发,乍暖还寒的时辰,人体经过一宿睡眠休整,热能不足,血液循环较慢,所以穿戴要暖和一些,保证身体温度正常。而到了中午阳气正旺,阴气已退,人们学习、工作、运动,大脑兴奋,循环加快,热能增高感觉发热时,衣服随之减少,不要大汗淋漓。待日落西山,阳气渐弱,阴风渐强,人体热能降低,自觉增加衣服保暖御寒。可到了夜间阴盛阳衰,人们进入睡眠状态,热能更低,更需要盖好被子保暖防止着凉生病。所以说,一天三穿,要应时增减。
四季穿戴养生
常言道:“春捂秋冻”。我们先说“春捂”,春风和煦,万物复苏,花草丛生,温度回升,人们脱掉笨重的棉衣,开始穿球衣或运动衣去户外踏青。春天穿衣服要捂着点有两层意思,一是防“倒春寒”,即乍暖还寒容易得病;二是人体对自然环境有个逐步适应过程,春夏之交,天气会越来越热,如果一下将衣服全部减掉,等到酷暑三伏天,就会热得受不了。所以,“春捂”就是一个身体适应天气变化的过程,也是中医养生保健的方法。
“秋冻”同“春捂”一样,也是重要季节交替的时候。盛夏一过,金秋将至,自然界果实都成熟了,天气也从“大纯阳”转向阴,早晚渐有凉意。但中午温度高,有太阳晒死贼之说。“秋冻”也有两层意思:一是虽然早晚渐凉,也不要急于增添衣服,中午热了还得脱掉。二是人体长期处于酷热夏天,皮肤需要逐步适应凉气,如果早就穿上棉衣,等到数九严冬就得穿棉被了。所以,秋天还是冻着点儿好!另外,“夏凉”就是夏天穿衣要保证凉爽,防止中暑。“冬暖”就是寒冬穿衣要暖和,防止冻伤。医院觉得,这些都是中医养生的奥妙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