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乡村振兴大讲堂》第二讲在重庆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开讲。来自武隆区后坪苗族土家族乡文凤村的第一书记马福元作为分享嘉宾做客《乡村振兴大讲堂》,与线下观众和线上广大网友分享他在乡村基层工作的经历和文凤村如今的发展。
他的开讲题目为《我在武隆区文凤村当第一书记》。
▲6月10日,重庆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乡村振兴大讲堂》第二讲现场,嘉宾马福元正在分享在乡村基层工作的经历。记者谢智强摄/视觉重庆
为什么做第一书记
马福元的老家在南川区农村,毕业于重庆交通大学测绘工程专业,是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调查监测院副高级工程师。
为什么想到乡村做第一书记?
马福元说,他的童年生活在农村,儿时母亲离家出走,12岁时父亲病故,只能和爷爷相依为命。当地政府、学校以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为其捐款捐物,从小他便立下志愿:感党恩、馈社会。
脱贫攻坚时期,马福元得知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的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因公殉职,年仅30岁。“脱贫攻坚时期,有很多像黄文秀这样的青年人奔赴在乡村基层一线,有的人还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让我十分震撼和动容。”马福元说。
于是,去年他主动请缨,向单位提出申请前往乡村、扎根基层。他的申请得到了上级批准,重庆市政法委帮扶集团、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调查监测院派他到武隆区后坪苗族土家族乡文凤村任驻村第一书记。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来到文凤村就像回到了家乡。”马福元说,在文凤村任驻村第一书记就是在为家乡做贡献,用实际行动回报党和社会的恩情,要像黄文秀那样不留余力建设乡村,助力乡村振兴。
除此之外,妻子的理解也给了他莫大的支持。“我的妻子曾奔赴援鄂抗疫前线,她十分理解和支持我到乡村振兴的‘前线’做贡献。”马福元说,家人的支持让他前往乡村基层没有了后顾之忧。
▲正在进行分享的马福元。记者谢智强摄/视觉重庆
脚下沾满泥,心中就有了底
后坪乡曾是重庆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文凤村的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村貌村风焕然一新。来到文凤村,马福元又一次感受到脱贫攻坚的力量。
然而,刚到文凤村的马福元,对于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不知从何下手。“从上一任第一书记手中接过乡村振兴的重担,我就担心自己干不好。”马福元坦言,刚到村里的时候压力太大,一个月都没有睡好觉。
于是,马福元开始系统学习相关的政策法规,并向乡、村领导、同事请教学习村里的事务。平日里,马福元还利用大量的时间走访入户调研,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与驻村工作队就走访了全村绝大部分农户,经常到田间地头帮助村民解决产业发展所遇到的问题,因此他的鞋子总是沾满泥土。
“脚下沾满泥,心中就有了底。”马福元说,大量的走访调研让他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上的工作有了方向。
▲文凤村天池苗寨,群山环抱的美丽苗寨吸引大批市民前往游览观光。特约摄影钟志兵
围绕“五大振兴”开展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文凤村是川东地区第一个红色苏维埃政府诞生地,拥有晚清时期少数民族建筑群和亚洲最大冲蚀型天坑群、最长溶洞等景观,红色、旅游资源丰富。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文凤村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要持续打好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两张牌,做好乡村游、生态游、红色游,让更多的群众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马福元规划了茶旅融合手工作坊,把茶文化和避暑游、红色游有机结合。同时打造餐饮苗寨、农家乐,由村民、武隆喀斯特全域旅游公司、村集体经济三方入股,并达到“四星级标准”的苗寨风格,由喀斯特公司统一管理,然后按三方投资比例分红,村上还开设讲解、接待、会务等礼仪培训。
去年,虽然受到疫情影响,文凤村仍然吸引了大约4.25万游客前来观光。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村里缺少人才怎么办?马福元书记多次向乡里请示,安排村里在外读书的专业学校毕业生回村,鼓励青年才俊们回村工作,以此带动其他人才进村,并通过村民选举有文化的青年人任社长。目前各项工作正顺利进行。
▲文凤村秀美的田园风景。通讯员代君君摄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凤村曾经是川东地区第一个红色苏维埃政府诞生地,马福元以红色文化振兴为核心展开工作,通过环境整治,在全村加上了红色元素,打造成了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并请村里的红军的后辈讲述当年红军革命的事迹,推动文凤村红色美丽村庄建设。
乡村振兴,组织振兴是根本和保障。马福元带领村民学党史,学新时期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政策,发展新生力量以增强党组织的活力。去年,全村纳入考核的预备党员2名,共有12人递交入党申请书,5名积极分子被纳入考察对象范围。
“文凤村生态优良、森林覆盖率达76%,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村民们也倍加珍惜生态环境。”马福元说,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他将全力以赴,把文凤村打造成闻者向往、来者依恋、居者自豪的美丽宜居乡村。
▲6月10日,重庆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乡村振兴大讲堂》第二讲现场,嘉宾潘家恩(右)正在发言。记者谢智强摄/视觉重庆
对话嘉宾
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副院长潘家恩:
村歌创作能帮助村民凝聚民心
“我们的祖辈都是农民,乡村就是我们的老家,回到乡村就是回到家里。”潘家恩说。
前不久,在“爱故乡-村歌计划”发起人孙恒团队及其团队的带领下,武隆区后坪乡文凤村的村歌《文凤之歌》诞生了。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参与了组织工作。创作分3天进行,第一天的主要内容为村民生命故事讲述,第二天是村庄大事记梳理,第三天则是词曲创作、村歌彩排录制和村庄音乐会。
潘家恩表示,村歌创作能帮助村民凝聚民心,同时还能充分挖掘当地的传统文化。通过村歌的创作,帮助村民树立文化自信,进而实现乡村的文化振兴。“歌里的故事就是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我们呼吁更多的文艺创作者来到村中创作,共同参加到乡村振兴当中,营造全社会参与乡村振兴的良好氛围。”潘家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