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温情扶起精气神挣来好生活加勉乡

这一次,我们将目光聚焦到贵州桥梁集团房建标、绿化标的两支加勉乡劳务施工队队员们也将踏上自己的旅途,多彩贵州网记者记录了他们的返乡故事……

“多挣钱”“早脱贫”,不仅仅是贫困地区群众最朴素的心声,更是帮扶企业最迫切的愿望。

自年10月起,贵州交建集团包干帮扶加勉乡污扣村等5个村20个村民组以来,他们每天都在朝着“鼓励村民依靠劳动挣钱”、“从精、气、神上根治贫困”的方向努力迈进。

岁尾年初,记者一行赶赴重庆南两高速项目建设地,看望一支特殊的外出务工队,陪同他们收工结账、打包细软,一起回乡过年。

时间:年1月14日下午3点

地点:重庆市南川区,贵州交建桥梁集团南两高速公路房建项目部

交建集团除帮扶加勉乡5个村、派驻第一书记所驻3个村以外,还为从江县其他地区提供就业帮扶,加勉乡羊达村就是其中之一。由该村15人组成的老乡务工队,此刻正在项目部财务室门口排队,等着给他们核算工资,然后结伴返乡过年。

年12月,羊达村务工队的王敬生,当瓮马铁路项目一结束,他便和同乡们转战重庆南两高速房建项目工地,丝毫不愿错过每天能挣元的这份短工。

“这支务工队平均年龄45岁,只有少数几个人上过初中,”南两项目房建标部负责人孙红伟告诉记者,刚接收这批工人时,他还有些担心沟通交流和技术操作问题,当看到他们娴熟的和泥、摞砖、砌墙,还主动和其他项目成员交谈,孙红伟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就在不久前,羊达村村民外出打工的第一个门槛,就是交通问题。

年龄偏大、喜说苗语、文化不高等客观现实,让务工队脚还没迈出家门口,心里就已经打起鼓来。

交建集团扶贫干部深知“万事开头难”,决心帮助他们迈出重要的一步:组织车辆、全程护送。

从加勉乡开到翁安县翁马铁路站房修建项目地,再驱车前往重庆南川南两项目地,为的就是消除这支苗族同胞务工队,对月亮山以外世界的固有的恐惧。

刚领到工资的王敬生

“这笔钱,我要用来整房子。”王敬生边数钱边对记者说。

他10年前丧偶,独自拉扯大2个娃娃,一直因家境贫困娶不上媳妇。

“等手头再宽裕些,我想托人给说个媳妇。”王敬生说。

年前,他刚学会在淘宝上买年货,还打电话给村里做肉类加工的老乡,预订了不少春节饭桌上的现成菜肴。

王敬生说,在翁马项目上,羊达村务工队员负责站房建设,起初光有一把力气,没技术、没经验,是项目部安排师傅手把手教了一个多月,如今在南两项目继续建站房,才这么得心应手。

“过完年,我们还要回来接着干。”不少羊达村民私下都说,比起在家种地,外出务工真的可以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愿望。

时间:年1月15日早9点

地点:重庆市南川区,贵州交建桥梁集团南两高速公路房建项目部

“大家要注意安全,看好荷包里的现金!”

回乡大巴即将出发前往加勉,孙红伟挨个叮嘱村民。

孙红伟送村民上车

作为南两房建的项目经理,这几天,孙红伟过得可不轻松。本打算让务工队坐高铁回家,又怕春运车站人太多,会有老乡走丢。经再三斟酌,项目上租来一辆大巴,安排几名同事陪同加勉老乡们一起回家。

除南两房建项目的16个羊达村村民,这趟车还有7个在该项目绿化标植树的加模村老乡,村支书潘海留也在其中。

作为村干部,潘海留每个月工作安排得满满当当:15天在工地上带队指挥、15天回村里处理日常工作。

送村民返乡的大巴

他告诉记者,“两头跑”的状态,已是第三个年头了。

年,交建集团加勉乡通组路项目部开始招工,重点向帮扶村倾斜,但报名者寥寥。为此,交建脱贫攻坚队和加模村村支两委沟通,委托潘海留带队,挨家挨户说服有条件报名的村民参与项目建设,通过这一就业机会摆脱贫困。

年10月,在潘海留的动员下,第一支加模村16人队伍参与通组路建设,为期20天的项目结束后,每人领到元。

诚信经营,立杆见影的打工收益瞬间赢得村民信任,交建项目的招工工作不再犯难。

此后,毕节、黔南、重庆等地建设项目,都有潘海留率领的老乡务工队的身影。

“加模村有1/5的人在外务工,其中人在交建集团所属项目工作,通过劳动摆脱贫困的人越来越多。”潘海留对此,感慨又欣慰。

时间:年1月15日下午4点

地点:贵州省黔东南州,榕江服务区

7个小时颠簸,返乡大巴驶进榕江服务区休整、加油。

长途奔波,大家都略感疲惫。只见羊达村村民王老傲下车跑进便利店,拎着几瓶酒出来。

“这是我第一次领工资,我爸平时喜欢喝酒,打算年三十陪他喝两杯。”王老傲有些羞涩的说。

年,这是37岁的王老傲第一次出门打工。

王老傲在停车间隙给父亲买酒

他幼时患上小儿麻痹,语言和肢体表达不太利索。30多年来,他一直和父亲生活,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父亲的退休金。但是王老傲对记者说,他不想一直在家啃老,只有自食其力将来才能赡养父亲。

年10月,当交建集团招工信息传来,他毫不犹豫的报了名。

“王老傲的家庭严格来说不算贫困户,但随时有陷入贫困的风险,我们计划把他重点朝技术工人方向培养。”交建集团陪同村民返乡工作人员朱勇告诉记者。

在交建下属项目工作的个从江籍村民中,有交安工程技术工28人,机械操作手7人,钳工4人,测量技术员1人,还有4人在标段试验室工作。“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工作中掌握新技能,成长为技术工人”,交建集团驻加勉乡脱贫攻坚办公室党支部书记彭江林告诉记者,“让帮扶对象获得持续创收的能力,技能培养很关键。”

时间:年1月15日晚11点

地点:贵州省从江县加勉乡加模村

入夜,回家的山路蜿蜒,大雾弥漫。

梁老贵(左二)一家

晚上11点,返乡大巴驶入加模村。

旅途的疲惫掩盖不了回家的欣喜,加模村的梁老贵拎着一箱行李进家,此时,婆婆、丈夫和两个儿子已炖好热汤等她开饭。

王敬生在雨夜中加快脚步,想早一点见到父母和儿子。

王老傲坐上来接他的姐夫的摩托车,父亲还没睡,等着听他聊聊在外打工的故事。

......

看着最后一位老乡消失视野,交建集团员工朱勇长舒一口气,启程原路返回重庆南两项目办,年前,那里还有不少收尾工作等着他去完成。

也许有人说,这些企业“就业帮扶”起点和规格这么高,会不会让贫困地区的群众产生依赖心理,从而缺乏独立闯荡意识。记者却认为,“扶上马,送一程”的这第一段路,往往是最难的。穷困、闭塞,自卑、胆小,月亮山里世代住着一个接着一个类似的家庭,有着一环扣着一环的历史原因。

在交建集团在建的17个项目中,有名加勉籍工人被录用,其中来自贫困户家庭务工人员达人。短短几年间,交建集团累计为加勉乡提供帮扶资金.46万元,利用施工企业优势提供就业岗位,使帮扶村贫困发生率从原来的57.9%下降到2.97%。

不仅“扶上马”、扶了贫,帮扶企业还扶起他们原本颓靡的精、气、神。通过提供就业机会,让贫困户以劳动换取收入,靠双手脱贫致富。

这一“脱贫信号”,难道不是稳定而又真实吗?

媒体报道

来源:多彩贵州网

转自:贵州交通建设集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59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