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人口普查数据起底,3区县人口降幅10%以上人口流动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晴雨表。经济发展好,就业机会多,会促进人口的持续流入;而经济状况不佳,就业、收入也随之受到影响,大量就业人口也会选择用脚投票,往就业机会多、拥有更高收入水平的地方流动。反过来,人口流动也会深度影响一城一地的经济发展。有学者研究指出,平均而言流动人口每增加1%,会带来地区GDP增长0.54%;另一方面,地区GDP每增长1%,会促进地区内流动人口增加0.52%。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发布后,重庆区县人口结构深度调整,一些区县呈现人口持续流入状态,而有的区县,人口则在不断减少,从人口增减,也是观察区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一个重要窗口。需要注意的是,人口普查发布的数据,主要是常住人口数据,而非户籍人口数据。对观察区县发展而言,常住人口指标显然更能说明问题。一、中心城区人口大幅增加,主城新区、渝东南微量增加,渝东北净流出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重庆主城9区常住人口约.35万人,主城新区(渝西12区)常住人口约.89万人,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常住人口为.46万人,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常住人口为.72万人。。从大的区域来看,主城9区大幅流入。年第六次普查,主城9区常住人口.76万人,10年时间净增加.59万人。流入趋势非常明显。主城新区和渝东南小幅流入。主城新区年常住人口为.73万人,10年时间净增加59.16万人,这个幅度不大。渝东南6区县年比年常住人口增加了3.13万人,基本实现了动态平衡。不过渝东北就不乐观了。渝东北11区县较年常住人口减少20.08万人,属于净流出板块。二、14个区县人口净减少,3个区县降幅超10%,需要当心了我们再具体到区县,比起年,年重庆一共有14个区县人口减少。具体到分布而言,每个板块都有。其中中心城区1个,就是渝中区,过去10年渝中区常住人口减少4.14万人。对渝中区来说,人口小幅流出这个是可以理解的,随着产业、机构不断外迁,渝中承载的功能开始疏解,把更多的空间用于旅游、文化、金融等。即便这样,渝中区仍然是人口密度最大的区,更何况还有节假日汹涌而来的客流。主城新区中,合川区、长寿区和綦江区是3个人口净减少区。合川区减少4.78万人,长寿区减少7.71万人,綦江区(含万盛)减少4.55万人。渝东北板块中,除了万开云和城口县,其他7个区县人口都在减少。垫江县减少5.39万人,忠县减少3.05万人,丰都县减少9.19万人,梁平区减少3.22万人,奉节县减少8.95万人,巫山县减少3.27万人,巫溪县减少2.55万人。渝东南板块中,共3个区县减少,石柱县减少2.62万人,彭水县减少1.46万人,秀山县减少0.55万人。综合来看,丰都县(-9.19万人)、奉节县(-8.95万人)、长寿区(-7.71万人)减少人口都在7万人以上,10年间下降10%以上,每年平均人,这个趋势不太妙。垫江、合川、綦江、渝中减少人口在4万到6万之间,这几个区县,还没有扭转净流出趋势。除以以外,还有一些区县,人口虽未减少,但增加也极为有限。增加人口在1万人以内的区县,包括荣昌区(+0.76万人)、万州区(+0.13万人)、城口县(+0.44万人)、武隆区(+0.57万人),对于这几个区县来说,10年时间虽然没有减少,但增量也极其有限,基本只实现了动态平衡。三、常住人口增加10万人以上区县,经济发展与人口流入的良性循环正在形成在24个人口净增加区县中,除了荣昌、万州、城口、武隆等4个增加人口小于1万人的区县,其他20个都在1万人以上。其中更有12个区县,增加人口超过了10万人。这12个区县包括:渝北区(+84.61万人)、沙坪坝区(+47.73万人)、九龙坡区(+44.24万人)、南岸区(+43.81万人)、巴南区(+26.02万人)、江北区(+18.87万人)、璧山区(+17万人)、北碚区(+15.44万人)、江津区(+12.65万人)、永川区(12.41万人)、大渡口区(12.09万人)、大足区(11.43万人)。这12个区县全部集中在主城和渝西。主城三大板块,北区(渝北、江北、北碚)增加.92万人,西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大渡口区)增加.06万人,南区(南岸区、巴南区)增加69.83万人。璧山、江津、永川和大足,这四个区势头也非常好。特别是璧山区,过去10年从渝西一个非常普通的县,发展成为如今除了主城9区外,最火热的区,更被很多人成为“第十区”,人口导入非常明显。江津区和永川区,作为传统渝西大区,表现也非常稳健。除了这12个区县,人口增加在5万人以上的区县,还有铜梁区,10年间增加了8.56万人,增幅超过10%,也非常强健。涪陵、潼南、开州、黔江4个区,增加4万多人,实现小幅增加。南川、云阳、酉阳增加人口在1万到4万之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8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