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复苏、攻坚克难、减税降费……这些都是年经济发展领域的关键词。透过这些关乎湟中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词,我们看到客观存在的空前困难和严峻挑战,也看到经济发展奋力追赶的良好态势。非常之年,就要在危机中育新机,在变局中开新局。年,湟中区广大干部群众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全区上下团结一心、共克时艰,发扬“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彰显“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品质,坚定“变不可能为可能”的必胜信念,顶住压力、苦干实干,疫情防控有方、经济恢复有序、综合保障有效,续写了湟中追赶发展的生动篇章。
书写高质量发展的
“湟中答卷”
●慎终如始,构筑起疫情防控“防护网”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按照“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总要求,迅速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湟中区各级领导干部靠前指挥,广大医护人员、公安干警、村社区工作人员恪尽职守,各族群众守望相助,凝聚起群防群治、联防联控的强大合力。努力克服财政困难,落实疫情防控经费万元,组建发热门诊和预检分诊点22个,配备负压救护车3辆,建成区级核酸检测实验室3个,9名援鄂医疗队员凯旋,用实际行动彰显了湟中担当、体现了湟中作为。
●攻坚克难,稳住了经济发展“基本盘”
扎实开展“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在全省率先出台《抗疫情保增收防返贫十八条措施》,制定复工复产政策17条,全区重点项目3月底全部开复工,31家区属企业开足马力生产,贵强物流园保障了全省50%的物流转运。大力推行“一企一策”、精准帮扶,培育各类市场主体户,减税降费等政策为企业让利万元。地区生产总值在第四季度实现由负转正,财政预算收入增长28.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增长7.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旅游总收入分别恢复到年的8成、6成。
俯瞰湟中,新兴的产业园区,生产有条不紊;广阔的田间地头,农民笑逐颜开;乡村秀美如画,城市绽放新颜……
这一幕幕美好图景,都是年湟中经济社会发展步履铿锵有力的真实写照,都是来自于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蓄积的各方力量。
脱贫成效在巩固拓展中成色更足
以“补针点睛”专项行动为抓手,投入扶贫专项资金近3亿元,全力实施“十二大巩固提升工程”,完成重点贫困村通村公路防护工程4.7公里,个行政村卫生室全部达标,所有农户危旧房实现动态清零。为困难群众发放各类惠民资金余万元,资助困难家庭学生8.9万人次。建成消费扶贫店40家,实现消费扶贫万元。易地搬迁后续扶持项目稳步推进,兑现扶贫产业联动防控基金、到户产业奖补资金.2万元。个行政村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7万元。落实东西协作、住建部定点帮扶资金万元,实施香沟水库水厂管网配套等协作项目6个。高质量完成精准扶贫各类反馈问题整改,顺利通过国家普查验收,脱贫攻坚“湟中路径”入选《中国减贫奇迹怎样炼成——脱贫攻坚案例选》。
产业基础在投资拉动中更加牢固
投资2.7亿元实施云谷川灌区节水改造等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建成高标准农田9.3万亩,西纳川果蔬休闲产业园蔬菜配送中心建成投用。建成万头生猪养殖基地1个,生猪存栏量达8.3万头。成功创建小南川健康养殖省级产业园。投入1.2亿元推广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试点23万亩,粮食、蔬菜产量分别达11.4万吨、29.4万吨,实现农牧业总产值48.8亿元、增长5.1%。贵强物流园孵化基地建设顺利推进,引进企业25家,实现电商销售总额1.2亿元、增长11.9%。河湟文化西宁产业园获市政府批复,陈家滩特色文化产业园二期开园纳客,实现产值万元。新华联国际旅游城荣膺4A级景区,恭王府非遗精品展如期举办,青海人游青海、湟中暖锅美食节等系列活动激活消费热情,旅游人数达到年的68%。被评为全省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
城乡面貌在区域统筹中显著改善
撤县设区如期完成,开启了湟中发展新篇章。湟中污水处理厂输水管道改扩建、主城区雨污分流改造等项目全部完工。改善农牧民居住条件户。建成上五庄美丽城镇,新建38个高原美丽乡村。李家山污水处理厂、群加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项目顺利推进,72座垃圾中转站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建成各类卫生厕所座,农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5%以上。三李公路完成提标改造,整治“畅返不畅”道路7.2公里,全区行政村道路畅通率、客车通达率%。全面推进“城市病”治理,排查整治市政基础设施隐患30个。扎实开展“清洁西宁·秀美湟中”提升行动,落实“街长制”“门前六包”等制度,拆除违法建筑5.5万平方米,划定临时停车位个,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
生态底色在系统治理中
更加靓丽
持续巩固国土绿化三年行动成果,完成国土绿化面积14.9万亩,莲湖游园等绿色主题公园建成开放,绿化美丽乡村31个、乡村道路公里,全区森林覆盖率达42%。12个建筑工地实现智慧化监管,完成“煤改气”蒸吨,空气优良率较上年提升8个百分点。严格落实“河湖长制”,修复治理河道23.2公里,排查整治入河排污口17个,湟水河、南川河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种植复绿矿区面积8.4万平方米,西钢矿业矿山入选全国绿色矿山名录。完成“无废城市”建设试点任务,两轮中央环保督察转办信访举报案件整改率%。打击处理环境违法案件78起,立案查处10人。连续两年在青海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检测考核与评价中名列第一。
民生福祉在共建共享中
不断增进
43项民生实事有诺必践,完成投资9.6亿元。增设公益性岗位个,转移农村劳动力16.2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9.1亿元,新增城镇就业人,失业率控制在2%。建成24所学校校舍,新增学位个,招聘教师名,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全部消除。为全区名乡村医生缴纳养老保险.2万元,发放残疾人补贴万元,建成农村老年之家20个,中央厨房爱老幸福食堂启动运行。发放退役军人优抚金万元、补缴养老保险费.5万元。
改革红利在纵深推进中
持续释放
深化“放管服”改革,企业开办时间、不动产登记办证时间分别压缩至3个、1.5个工作日,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事项覆盖率达93%。深入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破冰”,个投资项目实现线上审批。完善优化3个医共体管理运行机制,区域内就诊率达90%以上。城管体制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建制镇18项城镇管理权、执法权和人员全部下沉。居家和养老服务改革试点积极推进,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上线运行。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清欠民营企业账款万元,财政还本付息政府隐性债务万元,一般公用经费压减20%。供销综合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被农业农村部通报表扬。
困难与希望同在,挑战和机遇共生。蝶变新生的湟中区将始终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形势,把握机遇,正视困难,趋利避害,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顽强的勇气和更加扎实的作风,推动湟中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