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门口就能看得上病看得好病
——忠县医共体改革观察
搬迁后,石子乡卫生院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石子乡卫生院,医生正在为患者进行诊断。本栏图片由记者李珩摄
3月31日早上8点刚过,忠县石子乡卫生院康复科诊室就已经来了五六个病人。36岁的乔桂香医生正忙着敷膏药、做推拿。看着她穿梭不停的身影,一个老病号竖起了大拇指:“莫看这女娃娃年轻,本事大呢!”
乔桂香的“吃香”,医院康复科学习分不开。卫生院除了乔桂香外,刘亚林、黄丹、刘文军等医生的名字在病人中也叫得响。医院还会定期派专家来此坐诊。卫生院整体搬迁后硬件设施和院内环境也得到了极大改善。这让之前动辄就往县城甚至市里就医的乡亲们,都就近来这里看病了。据统计,年,石子乡卫生院的门诊量增长了近50%。
石子乡卫生院的变化,是忠县“纵联横合”医共体改革、让基层医疗机构强起来的缩影。年,全县县域内就诊率和基层首诊率分别达92.6%和72.45%,大部分群众在基层就能看好病。国务院办公厅表彰忠县为“医院综合改革成效较为明显的地方”。
纵联
实现“人通、医通、财通”,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石子乡距离县城约47公里,是忠县较偏远的乡镇之一。石子乡卫生院就在场镇边上。年9月,该卫生院成为忠医院的医共体成员单位,卫生院的医生因此获得了去医院进修的机会,乔桂香便是其中一员。
事实上,通过进修学习提高医生的业务水平,仅是忠县医共体改革中的措施之一。医院、医院为龙头单位,分别与全县25家和17家基层医疗机构组建起两大医共体,通过学科联建、管理联动、人才联用、资源联享、药械联购、上下联转、信息联通、绩效联考等纵向“八联”,实现“医通、人通、财通”,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医院互派人员,就是纵联中的‘人通’。”忠县卫生健康委主任申继旭介绍,龙头单位每年要选派具有一定业务能力的医生到基层医疗机构坐诊,基层医疗机构也要选派同等数量的医务人员到龙头单位进修学习。
“说到底,基层医疗机构要强起来,人才是根本。”石子乡卫生院院长谭家琼说。
其实,“人通”最大的受益者是患者。在乔桂香所在的康复科,住着从医院转下来的郭晓东。一个月前,因车祸导致左下肢骨折的他被送到医院治疗,病症平稳后,便被转回乡卫生院治疗。
“门槛费只缴一次,报销比例也高,又在家门口,划算!”郭晓东说。
据了解,忠县医共体内部还实现了“信息通”,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电子处方信息是共享的,便于居民就诊、转诊及病历评查、处方点评、质量管控。
横合
设立“资金池”“编制池”,不让一个基层医疗机构掉队
两年前,石子乡卫生院却是另外一个模样——卫生院曾被当地百姓戏称为“田坎诊所”。
谭家琼说,那时的乡卫生院夹在两栋居民楼之间,门诊只有一个诊室,一个病房里通常要挤三四张床。
在纵向组建医共体的同时,医院管理中心,对42个基层医疗机构实行集团化管理,建立“横合”医共体,构建“资金池”“编制池”和“职称、项目、设备、专家”四库,充分利用基层医疗机构的人财物资源,抱团发展。
“资金池”按照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医疗收入的5%统筹提取,用于基层医疗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设施设备购置、学科发展、人才引进等方面。
受益于“资金池”,石子乡卫生院建起了平方米的业务大楼,引进了DR、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设备。
“医院嘛。”面对卫生院的变化,乡亲们有个头疼发热的,自然都选择来这里就医了。
“‘资金池’的作用在于托底基层医疗机构发展,不让一个机构掉队。”申继旭说,针对基层医疗机构留不住人的困境,忠县还构建了“编制池”,即整合全县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编制总量,拉通使用编制,“比如这个单位缺人,但没有编制,那就用其他单位的编制,把人留下来。”
合力
打一场紧密协作的新冠肺炎阻击战
今年以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忠县石子乡也不能置身事外。
“迄今为止,我们乡没有一例确诊患者,转运了12例疑似患者,做到了早筛查、早转运。”谭家琼说,这也多亏了医共体的合力。
2月初的一天,已是晚上11点多,辖区内向阳村一名从湖北返渝的村民出现发热症状,村医唐大华当即上门,并向乡卫生院报备,副院长刘亚林立即组织转运团队,在做好防护后,用救护车将这位村民送至医院进行筛查。
没想到,当晚大雨瓢泼,救护车轮子被卡在边沟里,刘亚林马上向同一片区的乌杨街道卫生院求助。作为医共体单位,该卫生院立即派出救护车将发热村民送到医院,此时已是凌晨2点多。所幸的是,这位村民核酸检测为阴性,后解除了隔离。
值得一提的是,在“纵联”中,医院为载体,建成远程会诊、心电、影像、检验、病理“五大中心”,医院将心电、影像等资料上传至“五大中心”诊断。
“利用远程医疗‘五大中心’,我们实行县级专家5分钟内分诊,乡镇卫生院1小时内送诊,医院10分钟内接诊、采样,以缩短患者等候时间,减少传播风险。”申继旭说。
在“横合”上,统筹调配县域内医疗资源,实现人财物互通共享,共调配余名医务人员集中支援交通卫生检疫站、社区、集中隔离点等疫情防控一线;支援湖北孝感46人,万州2人;调用救护车20余次,转运患者余人次;为医疗机构调配、捐赠多批医用口罩、防护服等。
“在医共体改革中,我们进行了一些探索,也尝到了一些甜头,但这仅仅是起步。”申继旭告诉记者,今年,县里将继续加大改革力度,医院能力提升行动。医院要加强学科建设,提升疑难重症的诊断处置能力,让病人“留”得住;医院要通过龙头单位下派挂职副院长参与管理,相关专家坐诊、点评病历及处方、巡回手术等方式,提升医院“接”得住病人的能力,让群众能就近就医,努力提升广大群众的获得感。
纵深》》
17个区县开展区县域医共体改革
4月1日,重庆日报记者从市卫生健康委获悉,目前,全市共有17个区县正在试点区县域医共体改革,实行“财通、医通、人通”,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让群众就近就医。
这17个区县分别是忠县、万州、黔江、九龙坡、北碚、巴南、永川、南川、大足、璧山、铜梁、潼南、荣昌、巫山、石柱、秀山、彭水。据了解,这些区县的试点建设各有特点,医院医院为龙头组建纵向联合医共体;彭水是将所有基层医疗机构“打捆”组建横向联合的医共体;忠县、荣昌等多数区县则是以两家县级医院为龙头,采取“11XN”(即1医院、1所县级医院、X个乡镇卫生院、N个村卫生室)模式,组建“纵联横合”的医共体。
“通过试点医共体改革,我市县域服务能力得到提升,医院平均收治病种数达种,诊断符合率达96.7%。”市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基层诊疗人次连续两年实现增长,县域内就诊率91.2%,基本实现常见病多发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
据透露,我市将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让基层群众能看得上病、看得好病。本报记者吴国红李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