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nvrenjkw.com/nxzx/5604.html云南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nvrenjkw.com/nxzx/5604.html
“不患寡而患不均”在当下教育领域呼声尤甚。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义务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还不够均衡,父母让孩子上好学的强烈愿望与教育发展不平衡、好学校供给不充分的矛盾,使受教育的美好愿望异化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从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是学校的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教育部年初发布的《年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报告》显示,目前累计有个县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占全国总数的81%。这些数字表明,我国义务教育开始由“基本均衡”走向“优质均衡”,进入全面提高质量的新阶段。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既需要资源配置、政策支持、教育质量来保障,又需要社会认可度来印证。近日,半月谈记者深入基层调研发现,不少已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评估的地区,在向“优质均衡”转轨过程中仍面临不少问题与短板,“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依然任重道远。
年1月4日,重庆市南川区水江镇宏图村小学学生在课间打篮球。王全超/摄村校“弱”城校“挤”,教育本真在遗失
“航母小学”出现,根源在于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
一年招生多人,一个年级有18个班;午饭时间食堂坐不下,学生不得不分时分批进餐;每天上学、放学时间,校门口拥挤不堪……这是半月谈记者在重庆市荣昌区棠香小学看到的一幕。几年来,该学校学生规模从余人迅速增长到超人,成为当地小学中的“巨型航母”。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荣昌城区适龄入学儿童人数高速增长,还有不少乡镇居民选择将孩子送到城区接受教育,造成现有城区小学容量不足,一些学校被迫“超负荷运行”,安全压力陡增。在荣昌区教委主任郭永雄看来,“航母小学”出现的根源在于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
“我们前年就通过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评估,但教师结构不合理、城镇学校班额偏大等问题依然存在,我们还要继续整改。”郭永雄说,荣昌区正在优化城区学校布局,即将新增8所优质中小学,逐步解决城区学校大校额、大班额问题。
在福建厦门,岛内一套20世纪80年代的“老破小”学区房,单价超过每平方米6万元。为了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岛外家长争相将孩子送到岛内读书……每到中小学升学季,类似厦门市岛内、岛外学校“冰火两重天”的情景,就在全国各地上演。这样的校际差异,是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表现,严重影响到教育公平。
实现教育均衡发展,除了解决城区学校“挤”,也要让农村学校摆脱“弱”。长期以来,体艺教育一直是农村学校教育发展的短板。当下,在一些农村学校音体美专业教师短缺,音体美课程由语数老师兼任的现象依然普遍,使音体美课程难以正常开展,影响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
民革重庆垫江工委主任徐鹏建议,教育部门在每年教师招录分配时,要着重考虑农村学校专职教师的分配情况,让音、体、美、劳、科学等学科教学工作落地生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此赢得家长的认同来留住学生,促进教育均衡。
部分地区财力捉襟见肘:“学校穷得连电费都交不起了”
“说出来你可能不相信,我们学校负债到什么程度呢,从5月份起就交不起电费了……”重庆一所乡镇学校校长告诉记者,他所在的区县年底刚刚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当时为了迎接国家督导评估,学校花大力气搞了大建设,现在硬件提了上来,但还欠着不少包工头的钱。”这位校长透露,因教育均衡创建而负债的学校还不止一两个,“有的学校连教师出差补贴都发不出来了,老师们有怨气也没办法”。
记者在中西部地区调研了解到,义务教育均衡需要长期的财政投入,这给地方政府尤其是贫困地区财政带来较大压力。
教育部年印发的《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规定,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应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认定3年以上,且基本均衡发展认定后年度监测持续保持较高水平。这就意味着基本均衡发展认定后还不算完,必须持续加大投入才有可能达到优质均衡。
地处武陵山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重庆市黔江区,自年以来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连年保持在8亿元以上,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占预算支出的比例达20%。“每5块钱中就有1块钱花在教育事业上,我们真的是下大力气了。”黔江区委书记余长明说,年黔江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后,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力度不减,年又增加了1个多亿。
“目前大部分中西部地区刚刚达到或正在创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但由于教育历史欠账较多、办学条件相对薄弱,离优质均衡还有较大差距。”有教育专家指出,不管是学校硬件设施改造,还是师资软件提升,都需要投入大量财力,一些地方政府囿于财力有限,难以持续加大投入,有可能出现“捉襟见肘”的局面。
走向优质均衡,提升教育发展内涵是关键
根据《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包括资源配置、政府保障程度、教育质量、社会认可度四个方面内容。据记者了解,基层在这四方面的现实情况均不容乐观。保障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顺利转轨,需要综合施策。
共享教育资源,实现区域教育质量整体优化。为了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当务之急是积极探索合作办学机制(如学区、教育集团、学校托管等),在平等互助的基础上共享优质资源,同时实现硬件和软件双提升。
为了优化当地教育资源配置,福建厦门实施“名校出岛”建设,鼓励通过办分校、兼并、托管、联盟、集团化办学等方式增加优质教育资源,最终实现义务教育优质资源全覆盖。通过推进厦门一中海沧校区、实验小学翔安校区等项目建设,让优质教育资源向岛外“辐射”。
将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地方党委政府的重点工作来抓。教育专家认为,创建优质均衡是义务教育发展的战略任务,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仅靠教育部门难当大任,必须作为地方党委政府的重点工作来抓,调度各级部门和社会力量合力办教育,建立健全促进教育发展的长效机制,推动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最终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改进教育教学,构建新型学习生态。广西南宁三中副校长李杰认为,构建基于教育实际的新型学习生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持之以恒才能实现“聚变效应”。用“系统论”破解教学领域的核心问题,逐步建立改进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提升学校的办学效能,还需引进科学的、先进的、可操作的、能持续的教改方案,对学校进行综合改革。
更加注重义务教育内涵发展,以质量助均衡。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冯建军提出,内涵发展是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必然选择。实现学校的内涵发展,就是要通过学校教育教学的变革性实践,推动学校整体转型升级,建设现代优质学校。更加注重教育软实力的建设,提升教育的文化品性和人文意蕴,避免千校一面的同质化倾向。
注重义务教育内涵发展,必须把人作为“真实的生命体”。记者了解到,很多乡村教师习惯于向学生灌输“脱离农村”的思想。事实上,真正好的乡村教育是要保留学生身上属于农村的淳朴特质,不能割裂他们对农村的情怀。以个体生命的发展为本,使每个学生成为全面而有个性的人,这才是教育本真的回归。
重庆彭水县大坝村小学教师李大开在给学生们讲解航空知识。刘潺/摄
硬件改善,软件“鸿沟”依旧
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创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努力补齐乡村义务教育短板。半月谈记者在基层走访看到,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创建工作不断推进,各地乡村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孩子们有了崭新的塑胶运动场,教学楼成了农村最漂亮的房子……但硬件上的改善,难以弥补城乡教育“鸿沟”,“硬件均衡、软件不足”的现实依然严峻。
“村里最漂亮的房子是学校”
重庆市南川区水江镇宏图村小学,是一所典型的西部山区村小。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落后的情景:学校只有一幢教学楼,简单的几间教室,破旧的课桌凳;巴掌大的操场坑洼不平……
前不久,记者再次来到这里,宏图村小已焕然一新:不仅面积增大了一倍,还铺设了塑胶运动场,有了篮球场、足球场、羽毛球场;学生食堂“煤改气”,用上了燃气灶、冰箱、消毒柜;旱厕改成水冲式,门口有了高低搭配的洗手台;校门口增加了保安室;图书室、实验室、计算机室等功能室建起来了,课桌全部换新,甚至还有了村里娃以前没见过的电子白板。
“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创建,让孩子们告别了破旧的教室,告别了尘土飞扬的旧操场。”宏图村小校长韦磊告诉记者,创建工作启动以来,学校的硬件设施得到完善,办学条件大为改观。
记者在重庆等多地走访发现,通过创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各地乡村义务教育学校硬件水平得到极大提升。在重庆南川,当地政府按高标准实施乡村学校硬件改造,、年筹措资金11.5亿元,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全面改善。
“经过这一轮改造升级,很多乡村学校成了村子里的地标,常能听到老百姓夸赞现在村里最漂亮的房子就是学校。”重庆市南川区教委主任崔志有说。
“流失的学生又回来了”
“现在学校食堂比一般村民家厨房还干净卫生,就这一条我也放心送孩子来读书。”重庆市荣昌区盘龙镇花房村村民陈志英告诉记者,她的孩子在花房村小读六年级,她被雇到学校食堂为孩子们做饭。“这样既能有份工作,又能陪在孩子身边,我挺满意的。”
花房村小校长刘兴春介绍,花房村小学生人数少,以前没有食堂。由于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家中只有爷爷奶奶照顾,为了让孩子们吃得饱、吃得好,年创建义务教育均衡时,上级部门投资余万元,新建了可供全校学生就餐的食堂。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随着硬件设施升级、办学条件改善,一些地方乡村学校学生人数连续多年锐减后,出现了生源回流趋势。在首批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验收的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个村里教学点在去年秋季学期总共接收了近千名返乡就读的“小候鸟”。家乡有了和城里同样的硬件设施条件,一些学生便不再舍近求远,纷纷返乡就读。
“我们原先学生最少的时候只有几十人,如今增加到了多人。原先只有3个年级,现在增加到6个年级。”韦磊介绍说,宏图村小的办学条件改善后,群众满意度大大提升,学校返读率逐渐提高。“以前,老百姓砸锅卖铁都要把孩子送到城里读书,现在更多村民愿意把孩子留在当地、留在身边读书。”
“硬件均衡、软件不足”待破解
随着创建义务教育均衡工作的推进,城市与乡村、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在硬件上的差距越来越小——高耸的楼房、宽敞的教室、标准化的操场、阅览室种类繁多的图书……标准化的学校建设似乎不再是难题。
然而,城乡教育软实力上的差距,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边远地区的教育教学质量与发达地区相比,有明显差距。“优质学校效能好,薄弱学校一团糟;老师上课讲不清,孩童听课总趴桌;可怜家家寄厚望,结果无奈把头摇;学生学习无动力,教师成长无空间。”这是记者在基层采访时听到的一段顺口溜。
事实上,硬件资源固然是义务教育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但随着资源投入的逐渐增多,给学校、学生带来的边际效益逐渐递减。盲目地追求硬件条件的提升,甚至会带来攀比和炫耀。正如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所言:“就算校舍条件改善了,如果依旧没有优秀教师任教、没有教育质量的提升,交互式电子白板等硬件设备就只是摆设。”
专家建议,在教育资源配置已经得到改善的前提下,未来的工作重心应当转向优质均衡的核心——教育质量上来。
——将提升乡村义务教育质量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要从“教学科研”着手,持续深化推广贫困地区薄弱学校“一对一”帮扶机制。长江学者、广西师范大学副校长孙杰远认为,教学科研是学校的核心要务,对贫困地区精准帮扶,立足点应牢牢扎根在教学科研领域,促进贫困地区薄弱学校“一对一”帮扶模式的常态化和制度化,形成合作互动的发展团队,共享前沿信息、优质资源、发展成果,实现用更多的城市优质资源反哺贫困地区薄弱学校。
——重视校长管理水平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将学校教学活动提升到学校管理层面、学生品格的养成层面,全面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学校发展的核心是校长和教师,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专业技术引领教师队伍发展,切实抓好教师队伍建设。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高质量的学校生活,促进全面发展。
——坚持差异均衡+特色发展。义务教育在保障“底线合格”的基础上,可根据区域发展情况差别对待,实施差异教育。学校应当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文化资源,积极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力争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在差异均衡的基础上实现特色发展的优质均衡。有专家提醒,特色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学校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认识。
——“课堂现场与虚拟课堂”结合,“线上线下”联动,以教育信息化保障薄弱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充分利用“互联网+”,打造跨市县区的教育活动网络化有机体系。“仅有课堂教学,满足不了老师持续的知识提升需求;仅有线上教学,满足不了课堂的情境需求。”广西南宁一名老师告诉记者,通过搭建网络教研平台,可以实现跨地区、跨学校的教师协同教学与指导,多渠道促进薄弱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实施校际共同评价,这样才能形成“授课—学习—反馈—讲评—提升”的良好态势。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民族中学彝族老师沙诺在给学生上英语课。陈燮/摄
待遇才是解决师资难题的钥匙
得益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持续推进,近年来乡村学校硬件设施和办学水平普遍提高,但师资力量薄弱的现状并未得到根本改善。乡村学校不仅存在教师结构性缺编、在编教师不在岗等老问题,还面临新招聘教师留不住、最需要的全科教师进不来等新问题。师资成为制约乡村教育发展的最大瓶颈,也是义务教育走向“优质均衡”过程中最需破解的难题。
教师在编不在岗现象突出,学校最愁怎么排课
半月谈记者走访了解到,一些地方现有教师平均年龄偏大,胜任教育教学能力不足,无法满足开足开齐课程的需要,存在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一些乡村学校尤其是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教师补充不及时,英语、体育、美术、音乐等学科教师奇缺。
“每学期开学,我最愁的是怎么排课。”一位乡村小学校长向记者诉苦,由于教师紧缺,一位老师跨年级同时教三四门课的情况不在少数,每学期排课都要跟这些老师商量,拜托他们多带几门课。
记者在走访中还发现,教师在编不在岗现象在乡镇学校普遍存在,实际上造成师资变相流失,成为老师不够用的重要原因。
重庆一所乡镇学校副校长告诉记者,该校在编教师58人,但实际在岗只有46人。在编不在岗的12位老师,被抽调到城区学校或教育系统机关单位。这位副校长说,学校原先有3位专职体育老师,两位先后被抽调到城区学校,另一个因工资低离职。没了体育老师,我们不得已安排一位教数学的年轻男老师去教体育。“网上有段子说‘你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在我们这里情况正好相反,学生的体育是数学老师教的。”
“最让我们苦恼的是,这些抽调走的老师虽然人不在学校了,但人事关系还在这里,占着编制。学校老师不够用,想招新老师都不行。”这位副校长无奈地说,抽调走的老师占着学校编制却又不承担教学任务,让学校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在一所位于重庆大娄山区的乡镇中心校,68名在编教师仅有51人实际承担教学任务,有1/4的教师在编不在岗。
“交通和家庭因素是教师流失的主要原因。”这所中心校的校长告诉记者,该校地处渝黔两地交界处,距离城区较远,没通高速之前开车进城要花近3个小时。为了子女能在城里上学,大部分老师把家安在了城里,但平时只能每周五回家一趟,生活确实不便,所以不少老师想方设法调回城里或者回城挂职。
年轻老师留不住,全科教师下不来
年,从重庆第二师范学院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的张艳,成为重庆市铜梁区安居镇泉溪小学历史上第一位英语老师。在此之前,泉溪小学没有英语课,孩子们到镇上读初中时才开始学ABC。“我还记得带第一届学生的时候,孩子们虽然底子薄,但兴趣很浓厚,我觉得自己责任重大。”张艳回忆说,看到带的一批批学生升入中学后英语成绩都不错,感到很有成就感。
事实上,并非所有的年轻老师都像张艳一样,甘愿扎根在基层。大娄山区一所中心校校长告诉记者,最近3年来该校通过公招新增了7名本科毕业生,“但这些年轻老师能不能待得住、留得下,说实话我心里也没有底。别的学校有干了半年就走的,而且是不辞而别。”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各地乡村学校存在不同程度年轻教师流失现象或潜在流失风险。
90后女孩小范年从重庆师范大学毕业后,来到渝西地区一家乡镇中心小学从教,分配在距离中心校3公里外的乡村小学教学点担任教师。由于家在外地,她平时住在中心小学的单身教师宿舍。记者看到,小范居住的教师宿舍楼,是一栋修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筒子楼,宿舍是间10平方米左右的单间,屋内有一桌一椅和两张1米宽的硬板床,其中一张床用来摆放衣物和行李。由于屋内没有窗帘,小范在窗户的下半边糊上了报纸。如果做饭就在走廊外摆灶开火,夜里上厕所只能下楼去50米外的公共卫生间。
小范说,一起毕业的同学大部分留在城里当老师,“和他们相比,我每月可以多领元的农村教师生活岗位补助。”但被问到以后的打算时,这位28岁的姑娘陷入了沉默。
如何留住新进年轻教师,成为教育部门和乡村学校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重庆、河北等多地变被动引进大学生从教为主动培养农村师资力量,探索从高考学生中选拔培养农村小学全科教师,毕业后安排在农村乡镇以下小学从教。“签订协议时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区县定向培养,大部分全科教师在毕业后回到家乡工作。”重庆市荣昌区双河中心校校长唐克涛分析,这些全科教师在生活上的不便较少,使得他们比外来年轻教师更能留得住。
年,重庆市培养的首批名小学全科教师顺利毕业,分配到教育一线岗位工作。记者回访发现,虽然培养协议上规定了毕业后“在农村乡镇以下小学从教”,但大部分毕业生被分配到乡镇中心学校,农村学校仍然鲜见全科教师身影。
“制定政策的初衷很好,但全科教师下沉到村小确实有难度。”多位教育部门负责人表示,农村学校一般交通相对不便、生活条件相对艰苦,20岁出头的年轻教师很难待得住。受择业观念影响,各地招收的全科教师性别比例男生很少,女生占多数,有的村小不具备住宿条件,全科教师的生活和安全都成问题。另外,如果一毕业就被分配到只有一两名老教师的教学点,环境所限不利于全科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迅速成长。
用政策暖心留人,破解乡村教师困局
为了补齐师资短板,近年来各地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包括创新教师编制管理,在津补贴、周转房、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向农村小规模学校倾斜。
但记者在基层走访了解到,这些政策、建议的实际落实面临较大障碍。在教师管理制度改革方面,部分地区“县管校聘”改革进度缓慢。东部某省要求全省个县(市、区)在年底完成校长职级认定和聘任、薪酬兑现等工作,但按期完成校长职级认定、聘任的只有一半多,落实职级薪酬待遇的更是不足20%。
记者还了解到,某地制定出台了倾向农村、偏远地区学校教师的“两贴、两房、1体检、1荣誉、1特岗”等系列政策,但仅有少数区县落实了乡村教师交通补助,乡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仅完成1万套,占需求的15.38%。
基层教师普遍反映,不少待遇保障政策没有得到严格落实,一些地方甚至以财政困难为由不保障教育投入,拖欠教师工资。一位乡村学校校长告诉记者:“我家人就有当公务员的,他们年底有绩效考核奖,平时有不少补贴津贴,算下来一年收入要比我们老师多3万多元,难怪每年都有教师选择报考公务员。”
“如果哪一天公务员都愿意抢着来当老师,就说明提高教师待遇真的落实到位了,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也就浓厚了。”重庆市南川区教委主任崔志有认为,要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和工作积极性,必须做到以教育事业为先,拿出实际行动,采取切实措施,真正保障教师待遇、尊重教师权利、解决教师的实际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教师的获得感,减少教师队伍人才流失,同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教育事业。”
解决乡村教师的待遇问题,新的财政保障机制亟须建立。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要做到大幅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县级财政很难统筹到位,省级财政又不想背这个“锅”,应立足于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强化省级财政统筹,建立新的保障机制。
不少农村学校生源稀少,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严重;城市优质学校学生人满为患,任课教师不堪重负。对此,有专家建议建立中小学教师编制周转池制度,采取“区域统筹、保障急需、用后返还、动态流转”的管理办法,保障城乡学校临时急需和阶段性用编需求。
崔志有等教育系统干部建议,应当落实好艰苦边远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依据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补助,做到越往基层、越往艰苦地区,补助水平越高,同时在教师周转房、生活条件、职称评聘、相关荣誉等方面,为农村教师想更多办法、做更多实事,用政策暖心留人,让教师安心教书,培养更多深耕于乡村教育的孺子牛。
用新技术点燃教育公平的“火炬”
戴上3D眼镜,就可以从多角度观看教学中的三维模型,视觉化地理解枯燥无趣的公式;AR智能课桌代替了传统枯燥的课件,操作带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5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