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团泊湖一碧如洗,轻纱般薄雾的林荫间透过半轮红日。成群的海鸥、野鸭和天鹅扑腾着羽翅,激起一池涟漪。临岸远眺,犹如一片宁静的浅海,这里便是天津静海了。
千里之外,同一轮红日映照下的古丝路甬道上,山塬依旧错落连绵,却早已不再沉寂荒芜。肉兔养殖专业合作社、肉牛肉羊肉兔屠宰基地、中药材种植基地、黄花菜生产基地……黄土高原上的人们卯足了心气儿忙着生产、脱贫、致富,陇东大地以一种新的面貌,打开了西部城市开放的大门。
在静海精准帮扶下贾山村贫困户生活有了希望
这里是甘肃镇原县,国务院挂牌督战的52个国家级贫困县之一,其中还包括国务院挂牌督战的贾山村和12个省级挂牌督战村、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年,在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重大战略部署和天津市委、市政府的强有力推动下,静海与镇原跨越公里实现结对帮扶,携手迈步全面小康之路。
这个在年初还剩下贫困人口户、人,贫困发生率达13.8%的西部县城,伴随着东西部携手攻坚的浩荡热潮加速“超车”,党组织战斗堡垒全面强化,致富模式不断刷新,产业链条持续延伸,劳务输出常态跟进,人才交流空前密集……
静海兴建肉牛肉羊肉兔屠宰项目形成完整的畜牧养殖屠宰上下游产业链
静海区委书记蔺雪峰表示,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按照市委“升级加力、多层全覆盖、有限无限相结合”的部署要求,静海探索出一条具有静海特色的扶贫路径,通过精准帮扶,镇原县各项脱贫考核指标基本完成,正阔步迈向全面小康之路。
产业“形成链”培育“金钥匙”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段德平,城关镇高庄子村的贫困户,一座危窑捱过童年的寒暑,曾经修葺一座砖瓦房,便是段德平最大的心愿,而靠天种地换来的收成仅仅能解决一家人的基本温饱,上万元盖房子的费用对于段德平成了天文数字,也让他从年开始,不得已辗转北京、天津、广东、浙江等地,承受着多年的漂泊生活。
年,机遇来了。静海对口支援的首要任务便是要调整生产模式和产业结构,解锁产业闭塞的“牢笼”,帮助镇原建立特色产业。
镇原肉兔养殖贫困户脱贫致富
方向不是拍大腿想出来的。在走遍镇原19个乡镇、21个村,与余名镇村干部和贫困群众逐一座谈后,静海的扶贫干部发现,镇原土地资源广、饲草多,牛羊繁育出栏需要五、六个月,肉兔只需60天,且产仔率高、投资小、市场前景广阔,废弃的窑洞也可以“腾笼换鸟”改成兔舍,最适于像景家村这种农村剩余劳动力稀少的地区开展适度规模经营。
“肉兔养殖”的发展思路一拍即合,“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被写进了脱贫方案里。
镇原县方山乡贾山村肉兔养殖场内景
年,段德平回乡养起了只肉兔,除了政府提供兔笼、饲料外,还能拿到元的补贴。几个月后,肉兔出栏,每斤肉兔的收购价超过8元,2万多元利润收入囊中。
不光高庄子村,山坳里处处皆风景。
方山乡贾山村,杨光耀依靠家中的几亩耕地勉强温饱,四个孩子上学花销不菲,杨光耀一人艰难支撑着全家的经济,几代人脱贫无门。
年,静海帮扶干部送来了10只种兔,兔子越养越多,家里的50亩庄稼找到了销路,两个女儿大学期间的助学贷款也有了着落,日新月异的新生活,让杨光耀看到了希望。
在静海的援助下,贾山村新建了“+”万只肉兔养殖合作社,每年收益能达到50万元。镇原的13个贫困村中兴建起了8个村集体肉兔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和村民采取灵活的承包饲养、定向收购和分红机制,目前镇原肉兔存栏37.8万只,出栏商品兔61.5万只,带动户人实现脱贫。
产业不能“一枝独秀”,还要“多点开花”。物宗园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静海帮扶企业在镇原创立了镇原县久鼎联合社,投资0万元,在5个乡镇建立了15个肉羊养殖示范合作社,兴建了黑山羊保种繁育新项目,肉牛肉羊肉兔屠宰项目也于年6月投产,形成了完整的畜牧养殖、屠宰上下游产业链。
年3月,静海还发动帮扶企业投资兴建了深呼吸口罩生产厂,可日生产医用外科口罩、普通一次性口罩个。依托天津市畜牧兽医研究所动物营养专家团队技术,津甘两地农科院紧密协作,投资建设的海牧康畜牧盐项目,年产畜牧盐系列产品1万余吨。
静海帮扶企业援建的甘肃省深呼吸口罩厂建成投产
产业火了,山坳活了。农民有活干、有钱赚,条条大路通富足。
劳务“点对点”精准“给位子”
年春节前后,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阻挡了镇原打工仔的脚步,令张新玲夫妻俩终日忧心忡忡。
而千里之外的静海,“零确诊”疫情后的快速复工复产,也使企业产生了同样的焦虑。作为静海的龙头产业,爱玛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复工的缺口就多达人。
一边务工人员想出出不去,一边企业复工想进进不来,两头着急的静海与镇原想到了两全之策──两个“零疫区”,又是对口帮扶单位,何不从镇原组织招工,解静海“燃眉之急”?
启动“同心战疫,让爱回家”行动短短5天,镇原务工报名人数超过人。2月29日下午,镇原县中心主街,热闹的欢送仪式打破了山塬里的沉寂,镇原首批名务工人员先行出发奔赴静海,其中,有98名建档立卡贫困户。3月6日下午,第二批名务工人员也顺利抵达静海工作。
张新玲夫妻二人同在其中。丈夫坦言,现在自己和妻子月平均工资加起来能有10元,带薪休假,包吃包住,还能学技术,是这辆“扶贫客车”载着他们走出大山,奔向了充满希望的生活。
截至目前,静海区内爱玛、信隆、富士达、美泰、银隆等企业先后接收了6批次、累计名镇原务工人员,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达人。
“造血”式扶贫,关键在思想解放,走出大山背后的禁锢,实现东西部的交流融合,稳定脱贫致富才有后劲。
为了充分调动镇原贫困人员的劳动积极性,激发脱贫的内生动力,静海在镇原连续举办多场“春风行动──对口帮扶劳务协作专场招聘会”,在此基础上加强协作,鼓励农民工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外出就业。此外,静海积极出台扶持奖励政策,利用线上精准对接,及时发布用工信息,提供优质岗位,对来静就业的人员跟进服务,解决生活实际困难。
不光劳务“引进来”,人才还要“走出去”。
静海加强人才协作支援,先后选派名党政干部及医疗、教育、农林、商贸、水务、文旅等领域专业技术骨干赴镇原县开展人才支援,接收镇原县名党政干部、卫生教育系统干部、村党组织书记和农村实用人才,到静海挂职锻炼、培训学习。静海93所初中小学、21所幼儿园也与镇原个学校签订结对帮扶协议,实现了两地学校结对帮扶全覆盖。
党建“一根针”穿起“扶贫线”
“帮钱帮物,不如帮咱建个好支部。”在国务院挂牌督战的方山乡贾山村党支部书记杨明金的眼里,东西部携手脱贫攻坚带来的喜人变化,不仅藏在全村村民的“钱袋子”里,也展露在村党支部和党员的“心气儿”上。
年4月底,方山乡党委书记高亚丽带领考察小组来到静海,深入对口支援协作的陈官屯镇取经问诊,专题学习基层党建工作,看党群服务中心建设、看“三会一课”档案、看农民合作社带富、看党员一线实践……
两天马不停蹄调研后,高雅丽回到乡里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大伙儿聚到一块研究学习静海经验。“静海做得很实,能在基层汇聚成一股力量,这是让我感到最震撼的。”杨明金感慨道,贾山村要脱贫致富,必须靠党建引领,把群众凝聚起来。
夯实脱贫党建堡垒,静海与贾山村着实下了一番“绣花功夫”。静海额外筹措了万元,利用2个月时间,帮扶贾山村建成了全开放式、集17个功能室于一体的党群服务中心,持续提升党群服务中心的政治功能和组织能力。
此外,静海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过程中创新推广的“党员一句话承诺”,也在方山乡得到了充分复制,每名党员通过承诺践诺,参与脱贫攻坚事务,切实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让困难群众找得到人、说得上话、办得了事。
“马广亮承诺协助村委做好村内防火、防盗工作”“张春慧承诺保证自家门前、院落内无杂草和废弃物”……在贾山村党群服务中心最显眼的位置悬挂着全村党员的“一句话承诺”,来往的村民随时都能看到。
贾山村第一书记陈文杰告诉记者,村支部结合党员积分制管理建立了考核“兑诺”机制,每半年一次,采取走访调研、党员互评、民主测评、支委评定的程序对党员“一句话承诺”进行考核,确保党员“一句话承诺”真正发挥实效。
此外,贾山村借鉴静海基层党建模式,大力推广村党组织书记和村主任“一肩挑”的经验做法,现在方山乡村党组织书记和村主任“一肩挑”已实现全覆盖。
“党建+扶贫”让贾山村逐步凝聚起撬开“蛋壳”的内驱动力,村党支部大变样,如今干事件件有落实,事事有成效。
消费“直通车”撬动“大市场”
山陇绵密、信息闭塞,产得出、卖不掉,这酒香也怕巷子深。
搭硬台才能唱好戏。
静海以金仓公司为网络销售平台对镇原优质农产品实行线上线下销售
登录静海“金仓公社”和“金仓吉美格”网上商城的扶贫专区,镇原苹果、牛肉、羊肉、杂粮、胡麻油、杏干等品种乱花入眼,40余个品种琳琅满目。
金仓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光昭告诉记者,从年底镇原扶贫农产品入驻金仓各大网上商城至今,销售额已经突破了2余万元。
静海扶贫专柜让镇原农产品走出大山
就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镇原肉兔的销售也遭遇了“寒冬”。
在平泉镇秦铺村,秦志坤经营的肉兔养殖合作社,月收入超过万元。而疫情的来临,让秦铺村的肉兔由往年每斤7.8元跌至5元左右。就在秦志坤一筹莫展之时,金仓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进行收购,这种看似不符合“利益规则”的市场行为,却在最短时间内解决了村民的难题。
年2月底,静海发动金仓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在镇原注册了“镇原县金仓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依托爱心扶贫超市,在镇原9个乡镇13个未脱贫村设立了爱心收购站,对镇原杂粮、黄花菜、牛羊肉、兔肉等优质农产品实行线上、线下销售,畅通扶贫产品与静海乃至华北市场的供销渠道。
面对疫情期间销售无门、物流受阻的窘境,静海以销售平台为载体,对贫困户家中存栏的肉兔照单全收,鼓励机关食堂采购,动员干部群众认购,短短一个月内,滞销的4万余只肉兔全部销售,销售额达余万元。
互联网是“直通车”,线下线上“齐步走”。
静海发挥帮扶企业在镇原成立的甘肃新静原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资源优势,通过订单收购、筛选、包装形成品牌,提升镇原农特产品质量,建立长效产销链条。静海百业、百货公司、多兴庄园、海吉星等企业响应扶贫号召,相继成立了10家扶贫产品旗舰店,推动扶贫产品进商场、进机关、进线上。
“镇原种,静海售,全国用。”静海区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康学知表示,这几年,通过津洽会、年货节、扶贫日、书画义卖等大型会展活动,搭建线上电商销售平台,已经顺利销售了镇原农特产品数百吨,销售额超过余万元。
聚力“拔穷根”携手“小康路”
经济难、生活难,镇原脱贫两难兼有。全面小康的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这是静海与镇原的庄重承诺。
年3月底,静海开展“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发动富仁板带、海吉星、爱玛科技等91个企业与镇原19个乡镇86个贫困村结对帮扶,实现与镇原80个深度贫困村结对帮扶全覆盖。
此外,静海动员乐器商会、王口炒货协会、用电协会、老促会、关爱退役军人协会、“与爱同行”志愿者协会、海福祥养老院、鹏海养老院等13个社会组织结对帮扶贾山村等13个未脱贫村,实现“一对一”全覆盖。
“山头儿上喊话听得见,下雨天想过去难了。”这样的鲜活场景不仅出现在电视荧幕里,更真实发生在马渠镇三合村村民的日常生活中。为了解决下雨天“水漫山涧而不过”的窘境,静海筹调了20万元资金,再由当地出资10万元,用于修建漫水桥涵,彻底解决了村内户、多人的出行问题。
一座小桥架起党心和民心,连着东部和西部。
南川乡东王村、三岔镇大塬村有种植中药材的基础,但土地板结严重,静海多方动员为两个村子分别购置了15万元农机具,节省了人工成本,提升了药材挖掘质量。临泾镇耿塬村缺少种植项目,静海不仅为村里提供帮扶资金,又送去了40亩葵花籽和蚕豆种子指导种植,试种成功后,由静海炒货协会与村内建立常态化订单种植关系。
同时,静海着力打通扶贫“末梢神经”,将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的具体目标落到每一户家庭。
年以来,静海打响“1”歼灭战,动员全区各阶层力量投身扶贫协作,从区级领导到乡镇园区党员干部,与镇原户贫困户结对认亲,带动户名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建立结对帮扶长效合作机制,静海乡镇、村、社会组织以及学校、医院与镇原建立帮扶关系对。
战役一响,各尽其能。
祁立国,太平镇穆坪村人,三口窑洞承载了一家五口所有的生活。三个女儿要上学,家里的危窑要翻修,老伴又因病做了手术,彻底抖净了家里的老底。
作为静海区委书记蔺雪峰的结亲戚户,在多方帮扶下,祁立国一家不仅通了自来水,还入股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种的粮食、养的兔子,全部由静海帮扶企业收购。依靠公益岗和打零工,祁立国还能收入10元左右。算下来,每年能有2万多元收入。
新集镇崾岘村的7岁女童李馨玥年9月被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得知情况后,蔺雪峰第一时医院联系,组织专家会诊,发动社会捐助2.6万余元用于诊疗和生活。目前,李馨玥已经停用化疗药物,病情稳定。
一场歼灭战,不只做减法,也做加法,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
跨越千里,全面小康。历史记录下了这些东西部实现共同富裕、迈向现代化新征程的时代并进,但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静海与镇原正在百年追梦的道路上,继续共同书写着携手振兴的攻坚答卷。
来源: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