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规划的文化律动

  ◆总策划:张徽贞周红红

  ◆主讲:杜金月大运河办公室副主任

  王成东大运河爱心志愿协会名誉会长

  孙云英沧州师范学院教授

  ◆主持:祁凌霄

  ◆执行:刘伟高海涛

  主持人:

  去年,南川楼、朗吟楼相继建成,与清风楼一起构筑了沧州历史文化地标。这两处新景观目前呈现什么状态?今年将有哪些开发利用或建议?

  杜金月:年6月,由天津大学规划建筑设计总院设计的南川楼、朗吟楼主体完成。尊古不复古,标新不立异,大运河两岸形成三楼鼎立之势。南川楼片区经历百年历史变迁,是城市记忆的微缩区,与清风楼、南川楼、朗吟楼、文庙、几字弯等,将共同形成大运河城市重要标志,是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

  目前,已审议通过南川楼片区规划设计,占地约亩,总建筑面积约5.3万平方米,连同南川、朗吟二楼,将打造以“一核、五街、四节点”为总体布局、极具明清风貌特色的大运河文化街区,将成为老城区大运河畔的城市会客厅。一个核心体验项目即南川园移风国剧社;五条特色主题商街即南川老街、滨湖时尚酒吧街、沧州食坊街、特色小吃街、滨河雅趣休闲街;四节点为现有的南川楼、朗吟楼,及新增的古船博物馆、给水所公园。目前,文化街区已启动建设,计划年完成。

  王成东:建议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要多考虑亲民性和实用性,有长远规划和布局,应建成能够成为历史的建筑和设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国家工程,质量要高,还要让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既要尊重历史、传承历史,还要超越现实、面向未来。以往一些工程在建设过程中或竣工后,很快就失去了原有功能或作用,甚至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去复修、维修、整修甚至拆建。这应引起重视。

  孙云英:每个项目建设之初都有功能定位。南川楼、朗吟楼、清风楼应有明确的功能区分。清风楼可保持现状,以举办文化活动为主;南川楼可以配合片区规划,彰显生活发展历史的介绍与展示功能;朗吟楼则可以承担感受沧州历史文化(名人名作)的功能,激发当下文化创作。实现三座名楼的城市会客厅功能,增强文化内涵。

  主持人:

  年,市区和域内在大运河景观带建设提级上收到哪些效果?各界观感如何?

  杜金月:年,我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硕果累累,整体景观风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是全域规划体系基本形成。对沧州全域公里大运河规划进行了再梳理、再提升,完成了文化遗产保护等六大专项规划,启动了整体景观和城市建筑风貌规划、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和大运河助力乡村振兴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完成了园博园(主园区)、非遗展示中心、大化工业遗存改造提升、南川楼片区一期、中心城区大运河生态修复与通航(渤海路—海河路)、吕家院等专项规划和工程设计,形成了完整规划体系。

  二是文化保护传承成效明显。完成全域处物质文化遗产和项非遗项目的调查摸底,建立了保护名录。年,南川楼、朗吟楼建筑主体和室外广场完成,谢家坝水工智慧博物馆、捷地御碑苑建成开放,青县马厂炮台抢修加固等工程竣工。建设了博施博物馆,建立了沧县舞狮、木板大鼓等非遗传承基地。编撰出版《大运河文萃》等系列丛书,推出了《江湖》《大运河上》《运河印象》等舞台艺术精品。

  三是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年,全域堤顶路贯通,形成高水准、高质量的生态景观大道。完成全域河道清淤疏浚,开展拆临拆违、垃圾清理等专项治理,运河沿岸“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实现了沿线个村庄生活污水管控。积极协调上游引水,引黄引江水1.8亿立方米。在大运河河滩地、未利用地上补植了乡土树种,整体增加绿量,让运河水更清、岸更绿、景更美,整体生态环境不断提升。

  四是项目建设明显提速。年共谋划推进重点建设项目25个,总投资亿元。其中主城区重点项目11个,总投资亿元,沿线县(市)项目14个,总投资约39亿元。目前,有14个项目已完成,完成投资约29亿元;总投资约亿元的11个续建项目,已完成投资26亿元。借助旅发大会契机,年建设了吴桥杂技旅游片区等沿线18个特色城镇和特色项目。同时依托堤顶路,将沿线文旅项目有机串联,推出了旅游精品线路。成功举办了以运河为主题的旅发大会,旅游品牌影响力日益增强。

  王成东:可考虑与今后的经济发展和带动民生的项目结合起来,围绕人民幸福指数的提升搞建设。这需要建设者们花大力气、花大心思认真考量。自始至终都应把民间力量、民间资本、建议、传承,融入贯彻到整个过程中,这样可以让政府省心、老百姓顺心、大伙儿放心。

  大运河文化景观带建设不单是政府工程,也不单是政治任务,而是实实在在的惠及民生、惠及未来和社会的民生工程,百姓参与不可或缺。建设者们归根结底也是百姓,每个人都应从百姓的角度综合考虑,有为民的大情怀,接地气。

  孙云英:市区的园博园、三大名楼、百狮园、御碑苑等已串联起来,有了规模化雏形。在沧州全境,马厂炮台、谢家坝公园开放,整体提升明显。感觉南川楼、朗吟楼更靓,在历史上也有据可查,如今二楼以巍峨壮丽的姿态屹立在运河两岸,人们可以闹市寻幽思接千载,可以登高揽胜壮怀遣兴,可以休闲娱乐赋诗谈文。二楼与清风楼一起成为沧州的文化名片,彰显了古城的文化韵味,证实了运河名城的“历史文化性”,运河文化在发展中延续、在延续中发展。

  主持人:

  今年大运河景观带建设的重点、亮点是什么?有关社会组织将开展哪些配套性工作?

  杜金月:一是持续完善规划体系,完成全域“1+6”规划体系修编提升、整体景观和城市建筑风貌规划、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助力乡村振兴发展规划编制。二是持续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加大沿线文化遗产清理和修缮力度,做好展示,持续推进标注运河行动。加强非遗文化梳理,做好传承和培育。三是持续开展河道综合治理。完善管控机制,专项整治,逐步实现引水常态化。实施全域河滩地生态修复、复合廊道景观带建设,补植、增绿,丰富完善两侧植被。

  要继续做好合理利用文章。一是推进项目建设。以承办省第六届园博会为重要契机,推进总投资.5亿元的19个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园博园、非遗展示中心、大化工业遗存提升改造等项目7月底同步建成运营,办出一届彰显城市魅力、共享运河文明的精彩盛会。二是做好策划运营。坚持市场化运作,统筹非遗公园、非遗展示中心、南川楼片区、百狮园、运河公园等区域,整体运营。三是助力乡村振兴。推进沿岸重点村庄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改造、村庄清洁等行动,加快推进沿线现代农业园区、特色产业示范区、特色小镇和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四是加快文旅融合发展。围绕重要旅游节点,结合特色农业休闲示范点和美丽乡村建设,谋划精品旅游线路,举办第四届沧州市文创和旅游商品大赛,实现城乡文旅融合发展。

  王成东:大运河文化景观带的建设,是推动或推行乡村振兴战略的平台,凡与民生、社会发展有关的都可以放上去,借助政策,把乡村振兴策略细化、完整地实施好、推进好。乡村振兴不单针对农村局部发展,而是综合工程,应该与大运河文化景观带建设相呼应、相融合,互为动力。不能局限大运河一条河,而应是大运河流域,不是一公里、两公里,而是以长远广阔的空间思维方式来考虑,与沧州区域的乡村振兴密切联系起来。

  另外融入绿色、环保、共享等观念,加强环境保护、生态修复。作为民间河长,我认为要提高全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参与要和相关政策有机结合,形成有法可依、有据可循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使相关工作有序、有抓手、有依据。

  主持人:

  大运河文化景观带建设,当吸引更多的市民和文化种类参与,这方面有哪些经验或期待?

  杜金月:需要社会各界积极做好大运河文化活态传承。一是整合全市运河文化资源,挖掘内涵,依托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建立智库,推出一批有价值的成果,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二是加强传承教育,实施非遗文化传承人培育计划,开展大运河文化进校园、进社区活动。组织以运河为主题的武术展演、杂技表演、音乐会、书画展、朗诵会等。三是培育非遗文化服务平台,以非遗公园为载体,打造运河沿线8省市非遗文化的集中展示地。同时加强创新开发,组织好大运河“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展演、展示、展览活动,逐步将产品推向市场。四是加强与沿线城市交流合作,充分发挥我市大运河非遗展示平台作用,举办论坛、展会和线上线下主题活动。

  孙云英:一般情况,我们多把参与的市民作为“旁观者”“参观者”“消费者”,而不改变原有的建设状态。我期待的是使市民作为建设者存在——不是在景区表演的那种,比如表演捕鱼或再现运河漕运等。这虽是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但多数是“历史再现式表演”,是既定程式操作,看两次就够了。我期待的市民参与是在一日三餐一年四季中实现,是生活中切实的有机联系。

  做好既有的运河农业种植很有必要。不只在“运”字上做文章,还可以在“河”字上做文章。运河两岸的种植还保持着完备的形态,如菜园、梨树园、葡萄园、枣园、桃园等,只要赋予它们运河文化的“标签”,就可以不改变正常生活面貌使市民成为建设者。人们可以赏花可以采摘可以游玩,可以邂逅除草灌园的老人、剪枝去杈的青年、追蜻蜓逮蚂蚱的孩子,或是树荫下刨食的鸡、墙角打盹的狗。而不是驱车百里,皆是整齐的草坪及行道树,或平坦的公路及复古建筑、再造景点等。

  不宜发掘太多古老历史内容,可把重点放在投入不高、难度不大的整合利用中。保持今天的生活,就是保护明天的历史。可以融入生活习俗、历史演变、传说故事、手工技艺、文化创作等,让运河历史活在运河人家的生活中,让市民作为原生态的建设者存在,过实在的日子,看活着的文化。

  民众参与,侧重综合性与生活化,实效要好得多。比如非遗,展示的部分一是开发商业化价值,二是作为展览的内容。但在操作上,往往隔断了与实际生活的血肉联系,远离了它们生存的土壤。我期待未来的建设让运河文化充满生活的活力。

  王成东:应考虑诸多民间元素,如各种民间工艺等,都应该考虑进去,给予充分的空间。比如说广场建设成小吃或各种民间活动的场所,有民生气息,有民间味儿十足的东西。不能中看不中用,不能是水中望月、雾里看花。比如卖糖葫芦儿的、卖羊肠汤的、吹糖人儿的等,不要简单地把他们赶出去,而是给个场所,让他们宽松式地存在,并逐步规范。

  主持人:

  建好还要维护好、利用好,不断丰富文化含量或景观文化内涵,怎样引导发挥文化界、文化组织、公益组织等的力量,将大运河景观变成一道律动的饱含人文关怀的文化带?

  杜金月:大运河作为活态的、线性的、依然在发展变化的特殊文化遗产廊道,留下了内涵深厚、外延广泛的文化遗产,蕴含着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艺术品质,体现着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一是直接关联的非遗,如勘测度量、构筑、闸坝加固等技术;二是与原生性功用直接关联的非遗,如漕运舟船的传统制造技艺,漕粮、仓储的传统营造与防潮防虫及船舶过闸、盘坝等技术;三是口述遗产,如故事传说、船工号子、歌谣及风俗、礼仪、节庆等;四是沿线形成或传承发展的表演艺术,如京剧、昆曲、梆子戏、相声、评书等;五是交通助推带来的外地文化,如苏州金砖制作、刺绣、玉雕、漆器,北京烤鸭、天津狗不理包子等;六是典型项目,如武术、杂技等游艺项目。

  传承利用,首先要统筹整合文化资源和相关机构,构建统一的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其次是制定全面工作安排和计划,各负其责、同步推进。第三是发动群众,举办各类以运河为主题的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第四是壮大文化主体,创作文化精品,培育文化产业,形成文化品牌,让市场推动运河文化不断繁荣发展。

  孙云英:“利用”一词抓得好。“新建”,是许多建设单位思考的重点。在现有基础上改造利用,容易被忽略。利用好文化设施,需要政府主导,专业规划,全面开发,全民参与。

  首先是历史性人文性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凭空捏造站不住脚,没文化内涵做不好,不结合生活走不远。各界参与之外,更重要的是由他们完成传承与发展,后继有人,推陈出新。使他们有文化核心,有活态环境,有支持者爱好者,不断吸引新人加入。其次是明确功能分类和定位,增强内涵建设。硬件建设之外,软件要体现文化实力。比如到百狮园,怎么让民众知道李云峥的《铁狮赋》?走进御碑苑,还能了解哪些相关历史?登上朗吟楼,能记住哪些名句?在南川楼,可以了解多少生活习俗?大运河文化带上还有哪些民众可以直接参与甚至创作的平台?这需要大批文化人士加入协助实施,归根结底是全民参与。期待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开展有效的文化宣传,使文化内涵建设走在大运河沿线城市的前列。

  王成东:大伙儿都推崇《清明上河图》,其实《清明上河图》除了艺术之外,更多的是反映当时民生的繁荣。这种繁荣,让观者感同身受。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引导生活。因此大运河文化景观带建设,应形成或再现类似于《清明上河图》反映的那种壮观、那种景色,老百姓在其中,无论是游玩、生活、还是工作中,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点位。

(文章来源:沧州日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12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