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板,绿青苔;木板房,吊脚楼;黑瓦盖,一线天,这是李市镇河坝街最精简的概括。这里,曾经是乡场的核心地带,如今,走在3米余宽的街道上,手工制品满目玲琅,古街匠人生活惬意。宁静让人沉思,也唤回记忆。盛极一时的交通要道李市镇历史悠久,其地理位置北达大江,南通云贵,处于会龙与白云两山东西对峙的浅丘地带,其间鹤溪穿流,因其“九牛下山,万马归槽”而得名,曾是云贵土特产的交流通道。据史料悉,在明代时期,云贵的水牛、黄牛,涪陵、南川、綦江一带的大水牛,津南山区的水牛穿梭于此,吸引了川中各地的牛贩子来买耕牛和菜牛或驮牛。正因为是交流通道,这里就汇聚了各行业的商贩,一条专门的牛市场街由此而生,当地人命名为牛市坝街。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交通运输已不再依赖传统牲畜运输方式,牛市坝街不再是交通要道,车水马龙的盛况不复存在。但当地人靠着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独具慧眼的把最实用的农产品汇聚在此交易,他们学手艺,兴商业,将牛市坝街发展成为了如今的“竹编一条街”,倒成了这古镇古街的一大特色。畅游竹编小镇如今的“竹编一条街”有了新名字,被命名为河坝街。筛、篓、箩、盖个个都是竹条编织的竹器;笋溪河畔,竹林密布,处处都是“竹编师”的舞台。从八字桥进入,向下走十三步石梯,就进入了河坝街的入口。河坝街旁边紧靠着大肚子河。说是河,其实就是条小溪,从镇街的边缘而过,从上空俯瞰,整个小镇与小溪,就如人腆起的大肚子,所以叫大肚子河。漫步老街,可以看到河坝街有好几个竹器店。在这条街上,只有你不曾想到的竹编产品,精致的手工制品满目玲琅。穿行在竹编的市场里,稀眼背篼、密丝背篼、婴儿背篼、半截背篼;米箩、箩筐、淘篼、渊、渊篮子;笆笼、抬筛、格筛、火篼、簸盖、甑饼、(田沟里接鱼用的)、竹凳、竹椅、氯篮(相当于碗柜)等等,叫得出名字的,叫不出名字的,一些似曾相识,一些闻所未闻。在这里,便是应有尽有。走在其间,没有走进竹林,却是走进了竹编的世界。在古街上,有的人靠着售卖竹编制品养活家人,有的人还依然在坚守着传统竹编手艺。匠人最是长情竹编,既是用具、也是工艺,是人们对文化传承的情愫。选材、批篾、做口、收口……每一个步骤在76岁的夏木良手上都是游刃有余。细细的竹篾,有些上面还带着毛刺,夏木良就这么光着手拉扯着,没有任何防护措施,夏木良笑着说,“戴手套干活不利索。”“这手艺不用拜师,勤加练习。当手上的老茧形成了保护层,毛刺伤不到自己的时候,就出师了。”说起与竹编结缘,夏木良打开了话匣子。“20多年前,我在河坝街上耍,看到当时这条街上很出名的周木匠在编织竹编制品,有意去模仿,结果编出来一个‘四不像’,我朋友见状说笑我永远也编不出来好的竹编制品。”夏木良笑着说,自己暗下决心,要让朋友刮目相看,他回家日日练习,如今,竹编在老夏手中可谓是得心应手。夏木良介绍,竹编工艺简单地说就是几个字:砍、锯、切、剖、拉、撬、编、织、削、磨等工序。每一工序,做的时候,都要根据自己的手工成品粗略地计算,每做一步工序,就只做一步工序,这样才能很好的把握时间。识字不多的老夏,在长期的制作中,已经学会了统筹。在谈到这门手艺是否会在不久的将来失传时,夏木良信心满满地说肯定不会。他觉得在提倡环保的今天,竹编制品应该更受欢迎才对。他会一直坚持,除非自己看不见了,做不动了。他也希望能够招收到能吃苦的徒弟,将这门数百年的手艺传承下去。苏轼说“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这当是竹制品的高洁而坚初的品格了。因为这些手艺人的存在和坚守,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和记忆才得以保存,随着一代一代的传承,美好的东西永不消逝。《江津日报》记者黄娅秋值班副总编辑胡小龙曹成编审吴刚责任编辑胡德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7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