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爱心援助定点医院 http://m.39.net/disease/a_5972953.html公益爱心援助定点医院 http://m.39.net/disease/a_5972953.html
六十年代初,为加强军事战备,毛主席指示“要抓好三线建设”。一声令下,国防工业的三线建设就此拉开战幕,大三线建设的千军万马齐涌入大山丛林的山沟中。一九七〇年,还是懵懂的我,便随父母由重庆空压厂迁入南川区南平镇岭坝乡大坝沟的国营红山铸造厂(代号五〇〇七)。一呆就是二十四载,感觉弹指一挥间,犹如昨天的事。重返老厂两三次,每次都是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流连忘返。红山厂的地名是因为当时建厂时山岭间开满了鲜艳夺目的红杜鹃(俗名“艳山红”),由此而得名。在那里,我度过了童年、少年和青年快乐而美好的时光,那是一个充满激情燃烧的岁月,一段灿烂的青春年华。我的根在那里,是红山这座大山哺育并养育了我,这种故乡情节永难忘怀。我徜徉在山清水秀的山峦、河堤间,站在缓缓流淌的“凤嘴江”的大治桥头(注:山里人未见过江,把稍大点的河流唤作江),回首过去艰苦创业、励精图治的岁月。在那个原始偏僻的地方,解放军赶走了土匪和野兽,让当地老百姓过上了安宁幸福的日子;老一辈兵工们凭着一双粗超的双手和简陋的工具,发扬愚公移山和南泥湾精神,自力更生,丰衣足食,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创建起舒适的家园。厂区拥有各种设施齐全,只见那整齐的厂房和错落有致的职工住房分布在山坳的不同角落,井然有序,不但修建了整排的单工宿舍楼,还有子弟学校(含小学、初中和高中)、托儿所、洗澡堂、医院、商店、菜市场、灯光球场、图书馆,俱乐部,还新建了职工培训楼、招待所、来宾食堂等等。在那个物资极端匮乏、交通不便的年代,工厂能自给自足,生活基本有保障。那时的人们没有现在的这样躁动,毕竟信息闭塞,社会缺少流动性。厂里的职工及子女住房都是包分配的,工作也不用担心,人生的角色绝大都是一成不变的,工作和生活相对稳定。虽然工资微薄,文化生活不够丰富,但人们追求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企业文化,工厂大门印刷着的“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厂兴我荣,厂衰我耻”的宣传标语无时不在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积极有为。工厂里充满着机器的轰鸣声,生活中洋溢着欢声笑语,人们工作有干劲生活又充实。当年如此的景象随处可见。最难忘一九七五年七月五日,红山经历了当地从未遇见的特大洪水。当时还是深夜时分,一场大雨后从高山峡谷奔泻而来的浊流汹涌的洪水,势不可挡地扑向厂区。很快职工宿舍被淹、医院被淹、学校被淹、车间进水,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工厂的高音喇叭及时响起惊醒了睡梦中的人们,号召全厂员工迅速行动起来积极投入到抗洪救灾中。那时我们还小只能被家长安置在山上避险,不安地遥望山下发生的一切。“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所有能参加抗洪救灾的,不分男女老少,他们手挽手趟医院和车间,转移器材、保护设备。为了防止人为破坏和混水摸鱼,厂里民兵、消防人员轮班站岗巡逻,保护工厂的财产安全。厂里还发起爱心活动,捐助受灾群众,共渡难关。大家赶时间、抢速度,在很短的时间就恢复了生产和群众的正常生活。这种在突发灾难面前表现出来的临危不惧、众志成城、排除万难的精神,感人肺腑。通过父辈们艰苦的创业,栉风沐雨,计划经济转变成市场经济,随着军转民的调整,“军民一线”奋起开拓出压铸行业的一片蓝天,红山厂自制的压铸模具屡次获得国家和部级大奖,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人才,压铸产品供不应求。较好的发展带来的变化是明显的,职工的收入增加了,厂区周边的环境也改观了。最利民的作为是将泥泞坎坷的土路、石子路变成了干净平坦的水泥路;修建了在当时享誉西南地区国营企业最好的电影院、办公大楼。记得从东风桥头至木渡水泥厂桥边,整整十里长廊的柏油公路和修缮加固的山体墙围,在当时就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些都是三线兵工企业的缩影,他们靠白手起家创业,历经艰辛,苦尽甘来,谱写了一页页动人绚丽的篇章。每一个工厂都有一段属于自己的不平凡的历史,每一个投身三线建设的工人,默默无闻却伟大,他们有的为此奉献了青春和终生,值得钦佩。进入90年代,三线建设的所有工厂整体迁出山区投入到城市建设的洪流中,老兵工们的后代都成了新的企业建设的主力军。三线兵工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创业精神将不断激励后人,前赴后继,继往开来,为兵装事业的崛起和实现中国梦的远大理想而努力拼搏。红山当年的工厂遗址已被拆除殆尽,位于东风村的家属区还幸存的几幢房屋外墙如今已被粉饰一新,在那里开发出了神龙峡旅游胜地(以前叫“老龙洞”)。来自全国各地的游人在游玩之余隐隐约约还能感受到当年红山人的创业情景。
千言万语难表衷肠,以此抒怀留记。
红山厂厂大门红山厂废弃的厂房红山厂现改造为旅游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