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映山城
山水人文的生态画卷
城区公园水景优美
水生态成为城市风景线
潺潺流水穿城过
上五庄水峡
西宁市水生态治理初现成效
李家山云谷川水库
本报记者贾泓
这里,山高陵广,沟堑众多,河川在山丘簇拥下奔流向前;这里,北有湟水河与大通河的分水岭达坂山,南有黄河干流与其支流湟水的分水岭拉脊山,西有娘娘山、日月山所形成的天然屏障;这里,被湟水水系切割成树枝状展布,并随水系形成河谷平原。
这里是高原古城——西宁。
“一轴两环绕七川,百廊千池碧两山。数字智慧立体网,高原山城水连天。”西宁,深入贯彻省委“一优两高”发展战略,按照“治宁方略,水为大政”的工作思路,以充分展现西宁市深厚的河湟文化底蕴为要求,充分利用已实施“引大济湟”和即将实施的“引黄济宁”两大调水工程,围绕“一轴两环,百廊千池”的总体布局,确定了构建“河湖相连、林水相映、城水相依、人水和谐”的城乡水生态环境。
“将水蓄起来,把山绿起来,使川美起来,让城靓起来”。西宁,在努力实现水韵城镇、水美乡村建设目标的路上,制定了高原生态水网、高原绿灌溉水网、高品质城乡供水安全水网、高原智慧水网等“四大水网”建设任务,通过各类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构建高山低谷不同层次的立体水网,营造出河湖沟渠、湖泊库塘交织相映、山水连天的高原水城。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而在西宁这座高原山城,山水之乐皆可获得。
你看,宁湖湿地公园内那高飞的水鸟,南川河畔的滔滔流水,还有那乡村中川流不息的河流……它们是西宁高原生态水网的组成,更是西宁山水画卷的一笔。构建“顺应自然、统筹兼顾、系统修复、柔性治理”的高原生态水网,西宁以河湖库水系综合整治、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为重点,打通河流、渠道等城市血脉,构建高原特色生态廊道;以水系连通工程建设为抓手,将河流、沟道、渠道、水库、涝池、塘坝、湿地、湖泊、公园水面等水体串联起来,形成互联互通、调控自如的高原生态水网体系。
在南北山的绿化区,在充满生机的蔬菜种植区、在绽放异彩的花海景区,西宁人构建高原绿灌溉水网的身影并不难觅。构建高原绿灌溉水网,西宁市以本地水源工程为基础,同时依托外调水,为湟水河两岸生态林地和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灌溉用水,为构建湟水两岸生态绿廊,打造大西宁城市蔬菜廊道、瓜果廊道、花卉廊道提供水量保障。
构建“多元互补、调控自如”的西宁都市圈供水水网体系,城乡供水水网为西宁建设适宜人类居住和创业发展的山水城市助力;构建“体系完整、运行稳定、科学高效、智慧管理”的高原智慧水网,智慧西宁理念在纵横水网中“川流不息”。
“东西清湟水,南北绿两山;河渠长流似罗带,湖库澄明如玉盘;草茸茸,花灼灼,幸福驻人间。”这是西宁市水生态建设的美丽远景,这是西宁市构建都市圈水网体系的奋斗方向,这是未来更待期许的高原水城——西宁。
清秀南川河
田家寨小南川水库
本报实习记者郑思哲
水是大自然的神奇造物,它滋养万物,却也能覆灭一切。当人发现它的妙处时,便开始摸索它的秉性,并利用适合的手段,去发挥它造福万物的功能,去弥补它颠覆众生的缺陷。
西宁与南川河的关系,便是如此。
作为湟水河重要的支流,南川河与湟水河一起孕育了这片高原大地上的农耕谷地,一同见证着这里的光阴流转,历史变迁。跨入新世纪,南川河在新时代注视下,逐渐成为西宁重要的一处景观水域。
如今的南川河沿岸已是一条长约16公里,连接中心广场、麒麟湾公园、西宁体育馆、长青公园、南川湿地公园、河湟公园等多个自然人文景点的滨河绿道。夏季,沿线种植的碧桃花、丁香花、牵牛花等让南川河沿岸鸟语花香;而到了冬季,这条绿道又成了西宁市民健身休闲的好去处。
年起,南川河的治理标准逐年提高,高低错落的清水河道,精致惬意的景观河道……多年的系统治理,南川河流域已初步形成了一条以生态修复工程为主,融合现代生态理念的滨水休闲文化长廊。
夏日的夜晚,走在南川河岸,享受着周边的美景,人们摆脱了城市的喧嚣,感受自然带来的宁静和安然。
如今,西宁市又开始实施南川河水生态文明建设项目二期工程,通过河道底质改良、微生物净化、生态浮床、水生植物配置等水生态治理措施改善水质,通过岸线改造、设施修补美化、柔性坝体改造、栏杆改造、湿地绿化等措施提升沿岸景观,以实现南川河作为西宁城市客厅的宜人魅力。构建水下“森林”,营造会“呼吸”的河流,提升河道自净化能力。
种植在南川河内的沉水、挺水、浮水植物及投放鱼螺虾构建循环系统,使南川河变得更加自然、清澈。岸线空间改造、设施修补美化、坝体柔性改造、栏杆改造、湿地绿化,则进一步提升了南川河整体的景观。宜人的滨水空间,与现有绿道、沿线公园绿地的有效衔接,构筑起了南川河自身的游赏体系,使河道两岸的亲水性得到提升。
千百年前,南川河与众多河流一起,共同孕育了辉煌灿烂的河湟文明;千百年后,南川河不仅成为了一条独具风貌的水域景观带,更充分的与相关水体串联,共同构筑起了幸福西宁的高原生态水网。
秀丽小黑泉
本报记者陈曦
出西宁,向北驱车行进约75公里,蜿蜒山路之旁,巍巍群山之中,黑泉水库像一颗宝石一样镶嵌在这里。
黑泉水库,位于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宝库乡宝库河上,是一座以农业灌溉为主,兼备防洪、发电、环保效益的大型综合水利枢纽工程,水库工程由拦河坝、导流隧洞、溢洪道和电厂组成。总库容量1.82亿立方米,是我省“引大济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季到秋季,“高峡出平湖”是黑泉水库的真实写照,5.34平方公里的水面,将四周青山翠谷倒映无余。环绕其周,便会发觉远处祁连群峰的皑皑白雪与近处景物曲线刚柔相济,互相映衬,显得格外明丽。
而如今冬日的清晨虽然寒冷,但站在水库边,看到的却又是一番不同的盛景:结冰的水面映着初升的红日,衬托着背后的群山,不同于其他季节的静美,更添了一份辽阔与壮美。
“从小就在西宁长大,但这么多年还真没来过这里,没想到家的旁边就有如此绝佳的风景,原本以为青海冬季的景色都大同小异,这下算是开了眼界。”西宁市民张秀娟欣赏了黑泉水库的冬日盛景后说道。
然而不仅水库本身有着绝美的风景,周边也是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绚丽的落日余晖和天然的水蚀弥勒佛像;常年恒温,泉水清澈透明,甘甜可口,据说还可以用来医治多种疾病的神奇温泉;更是和百里花海的门源县隔着达坂山相望,共同组成了青海旅游北线的一系列出彩景点。
不仅如此,清末明初的文人廖溪苏填词“山势画屏开,六曲平裁,西风无限送秋来。落尽腥红山径晓,霜叶成堆。此境隔尘埃,点绝莓苔。天峰倒影入楼台,一片浮光都扫尽,小胜蓬莱。”赞美的画屏山和迄今为止亚洲海拔高度第一、世界海拔高度第二,使“千难万险的鬼门关,比不上风雪的达坂”成为历史陈迹的达坂山隧道都成为黑泉水库独一无二的景色,也让这里增添了更多的风采。
如今的黑泉水库,不仅仅成为了一个远近闻名的风景区,更是对保障西宁及周边地区的工农业及生活生态用水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西宁市的供水源头之一,日供水量超过了30万吨,占西宁市总供水量的50%以上。在为下游居民提供高质量用水的同时,也不断滋润着高原水网,滋润着古城西宁。
最美维新河
本报记者陈曦
时至腊月,漫步在维新河畔,一幅冬日美景跃然眼前:明黄色的护栏装扮着干净的步道,河两岸挂满积雪的树枝点缀着已然结冰的河水,蔚蓝的天空映衬着干枯的枝丫……
维新河为湟水河一级支流,发源于拉脊山北坡疙瘩湾,河水主要由降水和高山融雪水形成,流经西宁市湟中县共和镇新庄、后街、河湾、上马申和下马申等村庄,在多巴镇城东村与康缠河汇合后,经双寨村汇入湟水河,河道全长20公里。
然而谁也想不到,眼前这条美丽的维新河,也曾经淤泥肆虐、臭味冲天。河岸周围分布的村民不断在河道内倾倒垃圾,加之部分企业往河流中排放废水,影响着河道的水质和抗洪能力,河道及沿岸脏、乱、差,村容村貌不言而喻。
为了改变维新河的面貌,当地政府实地走访,掌握维新河周围的最新状况,并依据实际情况,为维新河“量身打造”了整改方案,着手治理工作。
对于河两岸的企业,关停一批,整改一批,将废水污水的排放量控制在最低,提升河道水质;及时清除河道内的生活垃圾和淤泥,保证河道畅通。同时对于河周边空地实施生态修复治理,绿树、花卉、青草、围栏、步道……
随着治理工作的不断推进,恢复了大自然本色的维新河焕发出了最美的容颜,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踏青游玩。和朋友家人在河边走一走,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到旁边的村子里吃一顿农家饭成为了许多人来这里最喜欢的方式。
“为了维持好现在的环境,让河道治理更加长效化。我们也发动广大群众参与其中。在村民中选出河长,定时巡河,同时利用好夏都河长APP,实现线上线下联动,从而提高巡河效率。”共和镇党委书记莫彧功介绍道。
如今的维新河,已经变成了村民休闲纳凉的好去处,不仅风景优美,更为周围村民生产、生活提供了高质量用水,让周边的村子也随着维新河的治理进入了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的快车道。本版图片由西宁市水务局、湟中县委宣传部提供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