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访庙坝熊芯风乍起,徐徐春风吹过冒出新芽的林间树梢,茂密的森林在春风吹拂下乏起一层层绿波。行走在满山叠翠,绿树掩映的村子里,整齐的瓦房和崭新的楼房错落有致,规整平坦的水泥路串联起家家户户的通畅和幸福。让人有种“人行山村绿染袖,风过农家闻花香”的快乐与喟感。我和曾经担任庙坝村的第一书记宋建峰,行走在弥漫着宁静祥和气息的庙坝村,看到不少村民家门紧闭,我们感到诧异:“人都去哪儿了?”“都在山上忙着干农活呢!”从密林深处传出声音,57岁的庙坝村党支部书记程坤祥向我们走来,拍拍沾在身上的泥土快人快语接着说:“庙坝没有懒人!”眼前这个皮肤黝黑,中等个头,一脸自信的五十多岁的男人,便是重庆市南川区山王坪镇庙坝村支部书记程坤祥。但谁曾想到?高山峡谷深锁的庙坝村,曾经仅有两条山路同外界相连,一条是去贵州省道真县的三桥镇,另一条就是重庆市内的鱼泉乡。群众昔日为之苦叹有三难:吃饭难、出行难、上学难。翻阅《南川县志》,对山王坪庙这样记载:如之字旋折横脊曰黄柏岗,岗之东面曰烂坝场(地极荒瘠);前后三元地形北狭南广如胆如囊,此等山原荒旷罕见居人。说到庙坝父老乡亲吃饭难,当地人编了一句顺口溜:“三元庙坝石旮沓,红苕洋芋包谷粑。”庙坝村幅员面积约37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积仅有亩,且多数为耕作困难的坡地。当年全村人主要靠种植红薯、土豆、玉米等维持生计,逢年过节要吃上一餐米饭,则需要背上土豆、玉米亦或自家养的鸡鸭步行几十公里外的镇上卖点现钱去购买。因为穷,海拔米的庙坝村,地处三山夹两谷的“Y”字地形。“锁”在大山深处的庙坝村。“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庙坝人守着绿色宝库却只能过着贫穷日子。面对大山的阻隔,曾有人说形象地描述“望得到屋,走得人哭”。在三元通往外界的途中还有个叫作“空欢喜”的地名,意思是感觉快到达目的地了,但当人走肉眼看到的地方,前面还有一弯接一岗连绵不断的山路要走,让人满心空欢喜一场。如果要去赶集通常是“两头黑”,早上顶着星星出门,晚上打着火把回家,去来几十公里的山路,因此,庙坝村成了南川区最偏远的山村之一,也是曾经的深度贫困村。为摆脱贫困,村民们也想过不少办法。庙坝村有33平方公里林地,为挣几个钱,少数庙坝人打起了上百的古树的主意。但没有公路,再好的木材也运不出山。每当雨季,流经贵州与重庆交界的后河、灰矸河便开始猛涨,山民们砍下木材直接放下山崖,多数木材在滚动中被摔破,免强能用上的木材便扎上木伐放到下游的三桥镇去变卖。当年放木的梭槽,而今还能见到破碎的木材横七竖八的躺在哪里,经风雨的冲刷多数已生了地衣,有的还长满了老木菌。后来,庙坝人又开始砍树烧炭。烧好炭后,村民卖炭要背着几十斤的木炭翻山越岭走上几十公里,而卖一背篓炭才几块钱的纯收入,加上成片森林被毁坏,又只能放弃。再后来,庙坝人也种植过黑木耳,也尝试着种过黄连,但都因缺乏技术而最终失败。村民们逐渐认识到,庙坝贫穷的根源在于交通,要致富,先修路。年的一个晚上,全村人聚集在火炉旁,商议修路有事,大家都认为:修路是解决庙坝村通往山外的唯一途径。但庙坝村山高坡陡,要在悬崖绝壁上修路谈何容易。在大家议而不决的时候,眉头紧皱,吧嗒吧嗒抽着旱烟的老支书杨显林斩钉截铁地说要修,再难也要把公路修通。于是,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庙坝人硬是一錾一錾凿、一锤一锤砸,用五年时间修了一条3米宽,20公里长的挂壁公路,给庙坝的发展带来一线转机。村内原有一座庙,庙前是一块宽敞的平坝,庙坝村因此而得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村里唯一的小学由庙改建,在建校之前,鲜有识字的人。二十年前,我去拍摄党员电教片《山那边的村落》来到了庙坝小学。学校在茵茵如染的大山中,只有一名教师、三四个学生,因年龄大小不同,只能采用复式教学。但老师教学一丝不苟,学生听课专心致志。尽管如此,由于条件艰苦,居住分散,校舍简陋,绝大部分孩子零零散散地读完小学后便辍学了。初中则要到更远的大乡镇去就读,从建校到年国家恢复高考,庙坝村才出了3个初中毕业生,上学难,困扰了庙坝村几代人。庙坝人曾一度被山下的人戏称为“高山棒”。意思即没见过世面,土得掉渣的“土包子”。第一次听说这个词儿,感觉新鲜,我便问庙坝村党支部书记程坤祥。他是土生土长的庙坝人,他给我讲述了一段关于自己的往事。30多年前,程坤祥到山王坪集镇办事,被一邻村的人唤作“高山棒”,年轻气盛的他硬是追出两公里将这个人狠狠揍了一顿。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达。当梦想照亮现实,庙坝人不等、不靠、不要。借脱贫攻坚的东风,修路,种植黄莲,开办农家乐,让昔日的“苦寒地”蜕变成为了“幸福村”。庙坝村田少土多,海拔和自然条件适宜种植黄连。年,为掌握黄连种植技术,程坤祥到石柱县参加学习种黄连技术,回家后率先在村里种植了2亩黄连。到年,程坤祥每年的黄连收入就超过了2万元。他的示范引领下,村民们也尝试种黄连,得知黄连喜阴,村民们便自发在山间种树,一改过去“靠山吃山”到种植黄连的“护山养山”。庙坝村黄连种植规模达亩,年产值达到了万元。黄连带走了家庭的苦,村民尝到了生活的甜。庙坝村优质的生态环境和得天独厚的风景,让人流连忘返。天山坪原生态大峡谷穿梭其间,谷内溪水潺潺,白颊黑叶猴嬉戏,红腹锦鸡掠空而过。翻过垭口来到村头,一汪碧池鱼翔浅底,几缕炊烟若隐若现,错落有致的民居安静地点缀着四周的青山绿水,给人一种世外桃源的幻觉,我跟随宋建峰边走边听他讲庙坝曾经的故事,眼前的一切,让我感觉这里哪是像贫困村啊?如今,“高山棒”一词早已被人抢注册,时代却赋予了其新的涵义,庙坝村再也不是从前那个山高谷深的穷山村,庙坝人再也不是没见过世面的“土包子”。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如果村干部都不带头发展的话,怎么推动提高全村人的收入水平?”程坤祥说。庙坝村的变迁,他既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近年来,程坤祥带头发展思路颇多,“遥泽居”是他去年贷款60万元新建的农家乐。对于年近花甲的农村人来说,举债创业需要很大勇气。程坤祥却信心满满,他说开办农家乐一方面可以挣钱,另一方面带动群众发展乡村旅游。受他的影响,去年村里新增了3家农家乐。程坤祥种了20多亩黄连,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他无暇管护,只有雇人来帮忙。而他雇用的一些人恰好是30多年前称他“高山棒”的邻村人——这真是现实版的“莫欺少年穷”的励志故事。“来,屋头坐,喝碗油茶。”贤惠的庙坝大嫂看见曾带领他们脱贫致富的宋书记,快步走过来热情地向我们打招呼。大嫂叫王德群,是曾经的贫困户夏春学的妻子,她打趣道:“当初嫁给夏春学,感觉就是来帮他们家放牛的。”如今,我们家搬进了集镇上的安置房,小女儿大学毕业已工作,黄连种植面积也扩大到了近35亩,家庭年收入有二十几万元。夏春学高兴地说:“靠党的脱贫攻坚政策,自己才得以打一场翻身仗。”去年,他被区里评为“脱贫致富光荣户”。自古以来闻茶识乡,彩云之南的普洱情牵茶马古道,西子湖畔的龙井韵透江南水乡。庙坝村有一种茶,它会勾起游子的乡愁、点燃游客的心火,这种茶叫做油茶,是由高山野茶与传统腊味相融合的一种汤品,当地人称之为“干劲汤”,不仅承载了祖辈辛劳的记忆,也是庙坝好客的盛情之礼。带着对这款奇特茶汤的好奇心,我们向大嫂请教做法。她说,先将现摘的新鲜茶叶倒进熬热的菜油锅里翻炒,直至茶叶颜色变白;加入少许冷水,煮沸后用木勺将茶叶捣烂,制成茶羹备用。待客至,将肥瘦相当的腊肉剁细,入油锅炒至腊肉香熟,添加适量茶羹,倒入滚开水熬制数分钟,大火烧沸改文火煎汤,一锅亮黄飘香的油茶就出炉了。庙坝人发明的这款微苦却提神、解乏而不油腻的民间茶品,流传至今。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庙坝人喝着油茶,撸起袖子加油干。在重庆石柱等地考察学习黄连种植技术后,他们走上了中药材种植之路。现如今80%的农户都种植黄连,村民的荷包渐渐鼓起来,这苦寻来的“苦宝贝”解决了吃饭难题,带来了“稳稳的幸福”感。黄连适合林下种植,目前全村种植面积接近亩,年产值余万元,曾经困扰庙坝人的大山如今已变成了真正的金山银山。当地的村里人将劳作称为“上坡”,在坡上喝一碗油茶,增加干劲又缓解疲劳,也许这就是“干劲汤”的由来。听说最初的油茶是素味的,后来才往里面掺进腊肉,有的还加了蛋花、白芝麻、花生碎等。食材的加码,也代表着村民生活水平的蒸蒸日上。年,山王坪喀斯特国家生态公园至庙坝村的公路硬化通车,将景区和庙坝村串联起来,使昔日与世隔绝的庙坝村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近5年来,庙坝村建成通村硬化道路约25公里,打通村社支路、入户路、院坝路15公里左右。道路畅通了,而今,宽敞的柏油路从庙坝村一直向外延伸,直接通向山外,村子里半数村民购置了私家车,庙坝人跟随时代的步伐走出了大山。“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庙坝村,先后获得第一批“国家森林乡村”,“重庆市美丽宜居乡村”殊荣。而今,庙坝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避暑纳凉,康养旅游胜地。年,贫困户金述木的女儿金容考上了西南大学研究生,消息传来,父老乡亲振奋不已,如今,贫困户家庭走出了9位大学生,他们无不感恩教育扶贫带来的机遇,一朝化解了困扰在心口多年的教育隐痛和无尽心酸。“感谢你不辞辛苦地送我走上大学的征途,同时也要感谢那些曾经帮助过我们家的每一个人,谢谢你们让我的生活变得别有一番天地。”这是贫困户陈明发的孙女陈容年考上大学后写给村第一书记宋建峰的感谢信里的话。这个小乡村不再沉寂,来来往往的车辆,停停走走的人群,显得异常热闹,是时代春雷惊醒了庙坝村。而今的庙坝村青山掩映,满山苍翠,流水潺潺,花香鸟语,沁人心脾。已离开庙坝村一年有余的宋建峰,再回到他曾经工作生活过两年多的地方,站在庙坝村高高的山岗上,回想自己在脱贫攻坚中,为庙坝村的发展,与老百姓促膝谈心,为项目落地奔走呼吁,心潮起伏,感慨万千。而今,庙坝村在乡村振兴大潮中,又发生了一些可喜变化,宋建峰脸上流淌着难以掩饰的自豪、幸福、满意的微笑……(熊芯,原名熊昕,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南川区作协名誉主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7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