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幅画好漂亮,快帮我拍一张。”“这幅也不错,我也要拍。”近日,酉阳板溪镇杉树湾村壁画工程刚一竣工,就吸引不少游客打卡拍照。
▲杉树湾村壁画。记者韩毅摄
“这些壁画以我们这里的自然风光、生活风貌、特色产业、民风民俗等为题材,不仅让一面面旧墙体变成了‘高颜值’‘会说话’的文化墙,还与叠石花谷相得益彰,进一步营造了整个村的艺术氛围,让我们这里的旅游吸引力变得更强。”在村里经营花未眠农庄的村民冉学儒称。
酉阳板溪镇杉树湾村壁画工程由致公党重庆市委、中共四川美术学院党委联合实施,旨在促使乡村以“美”相见,提供“精神富有”的多样供给,激活乡村资源价值,用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巩固扶贫攻坚成果,探索美丽乡村发展新范式。
向“美”而行
小乡村靓颜值增气质
乡村,是家园,是回望乡愁的归处。
如何让家园更美丽,让乡愁更浓烈?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和巩固扶贫攻坚成果工作纵深推进中,搭上“旅游班车”的乡村,因兼具“近悦”“远来”双重效能,在全国多地进行了生动实践。
酉阳板溪镇杉树湾村是致公党中央乡村振兴示范点,也是我市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去年11月,《关于学习七星关区先进经验打造杉树湾村乡村振兴示范点的情况报告》得到致公党中央肯定性批示,报告中的美化村容村貌项目被纳入年致公党助力酉阳乡村振兴项目。该项目包括对4幢民居进行墙画绘制,设计入村桥墩,以及对文化广场进行提档升级。
为此,致公党重庆市委、中共四川美术学院党委联合承担起这项任务,四川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具体施行。川美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人才优势,组织壁画专业方向的师生启动了实践教学工作坊,并将此次“致酉合作”艺术墙绘创作纳入年度重大题材艺术创作中心专项项目进行立项资助。
▲酉阳“美丽乡村”墙绘壁画落成。记者韩毅摄
艺术墙绘以“艺术赋能乡村振兴”为主题,以杉树湾村自然风光、生活风貌、特色产业、民俗民风、脱贫攻坚成果等为创作素材,分“智慧赋能”“产业振兴”“美丽家园”“文明乡风”四幅,总面积约为平方米。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而振兴塑形,文化铸魂。这些艺术墙绘让旧墙体变成了‘高颜值’,生动展现了致公党与酉阳人民30余年绵延不断的深情厚谊,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为酉阳文化振兴、美丽乡村建设插上了艺术的翅膀,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文化力量。”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程岚称。
“4幅墙绘壁画,4个主题,紧扣致酉合作和乡村振兴,设计内涵深邃,制作精美靓眼,绘制出了致公党人与酉阳人民从脱贫攻坚携手迈向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致公党重庆市委会主委、重庆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丁时勇称。
▲杉树湾村壁画。记者韩毅摄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造新时代“致酉合作”升级版,致公党重庆市委会围绕打造酉阳乡村振兴示范点的相关工作,还在酉阳板溪镇大力推进了致公电商创业园及培训基地、“酉好货”电商帮扶平台提档升级,推动实施电商培训“金种子”工程,目前创业园已入驻企业21家,培训农村电商人才80人,指导成立创业直播带货团队4个,完成消费帮扶57.4万元;在重庆中心城区设立“酉阳茶油”“酉好货”形象展示窗口;持续开展项目帮扶,争取民族发展资金万元投入致酉合作项目建设;“致公酉阳班”职教帮扶项目持续15年,去年与合作单位完成四方合作协议签订,实现了学生就业保障。
中共四川美术学院党委书记唐青阳表示,四川美术学院自建校以来,一直心怀乡土、讴歌乡村、服务“三农”,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坚持把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工作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相结合,推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全面融入乡村振兴,把作品和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学校公共艺术学院党政班子全程参与团队建设、创作构思、人员选拔、现场检查等各个环节,是学校深化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又一次成功尝试。
艺术赋能
文旅融合成为知名打卡地
事实上,本次墙绘壁画并非板溪镇杉树湾村首次向“美”而行。
该村地处两山夹一沟的槽谷地带。相比多数冲积形成的槽谷不同,这里没有肥沃的土壤层,地上除了石头还是石头,属重度石漠化区域。“石头缝缝不经干,天旱年景不产粮”的谚语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为了振兴乡村,年初,酉阳制定了以石漠化根治为抓手,以乡村振兴为目标,以文农旅融合发展为载体,启动了“酉阳县板溪叠石花谷生态园扶贫示范项目”(项目范围涉及杉树湾村和扎营村),探索文化、旅游、扶贫、乡村、艺术等有机融合的发展新路径。
在四川美术学院的专家教授参与下,项目就地取材,巧妙地将艺术植入乡村,用石头垒出图腾柱、篝火台等33处叠石文化景观。这些景观造型精美,内涵丰富,气势磅礴,游人不仅能亲手触摸到有5亿年历史的叠层石化石,还能体验到古老文化的神奇魅力。
▲叠石花谷之艺术作品:斗笠受访者供图
在艺术乡建中,艺术家没有盲目跟风,而是努力在蓬勃兴起的大地艺术潮流中做出自己的特色。他们以乡村生活环境为背景和载体,从多件备选作品中,遴选出《沟通之介》《斗笠》《千秋雪》《悄悄话》《水映风雨桥》等17件参与性、在地性、生态性、多样性、功能性俱佳的作品。这些作品涵盖装置、雕塑、绘画、行为等类别,如用柴垛堆砌而成的电话号码、放大版的马蜂窝、给树戴上的斗笠等。
同时,艺术家巧妙地将这些作品置于村落的各个空间里,与周边环境完全融为一体,让作品融入环境,融入乡村,融入农民的生活,极具艺术张力和感染力。
“年10月,叠石花谷景区暨酉阳乡村艺术季同步开放。我们几乎是一炮而红,最多一天接待游客近两万人次。”该项目负责人周永乐介绍,开园两个月,景区接待游客就达40多万人次。
▲叠石花谷景区。受访者供图
来自板溪镇政府数据显示,今年来,虽受疫情影响,杉树湾村、扎营村依托叠石花谷景区,仍带动群众稳定就业1.5万人次,人均年工资性收入1.85万元,带动周边群众土地流转户,户均增收元,盘活闲置的农房开办农家乐16家,户均租金收入1.44万元。
深度赋能
20条举措让乡村美美与共
艺术乡建,以“美”相见,不仅是“精神富有”的多样供给,也是激活乡村资源价值的手段,近年来在全国各地开展得如火如荼。
不过,艺术乡建,如何真正做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充分激发乡土的巨大潜力呢?
据介绍,川美自建校以来,一直扎根乡土厚植情怀,用艺术描绘乡村,用设计助力乡建。早在20世纪60年代,学校师生与民间艺人共同创作的大型组雕《收租院》,成为新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20世纪80年代,以《父亲》《苹果熟了》等为代表的反映乡村生活的一大批经典油画,引领了中国“乡土”绘画的潮流。
近5年来,据不完全统计,川美更与重庆、四川、贵州三省市的区县(市)签署合作协议近20个,承担艺术赋能乡村振兴项目多个,参与打造了石柱中益乡、巫山竹贤乡下庄村、酉阳叠石花谷、南川鸣玉镇向家沟等一大批乡村振兴示范点,以及设计了“万春村腊货”品牌包装等,不仅形成了影响广泛的环川美艺术生态圈,更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为更好地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用美术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高品质生活,近来川美更是创新推出“20条措施”,用艺术深度赋能乡村振兴。
这些措施包括,组织引导艺术人才,围绕乡村规划、创意设计、艺术旅游、数字文化、乡村美育等重点领域,主动对接地方政府和企业,挖掘本土特色资源,扎根乡村创新创业,促进乡村产业振兴;鼓励师生与村镇“结对子”,建立“一村一师一规”工作机制,对口帮扶制定乡村建设发展规划;加强在地研究,充分考虑土地利用、历史文化传统、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要求,增强乡村建设发展规划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发挥文创设计、产品设计、手工艺设计等专业人才优势,参与发展创意农业,以创意设计服务农特产品包装、展示和营销,提升农业品牌知名度和农产品文化附加值;在地创作大地艺术、公共艺术,打造特色艺术景观、艺术公园、艺术民宿,推动乡村文化旅游,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等。
“我们的目标是,到年,全面建成融党建引领、人才培养、科研创作、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于一体的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工作体系,重点培养一批服务乡村振兴艺术人才,产出一批乡村振兴理论成果,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落,建成一批乡村艺术实践、劳育美育、创新创业基地,形成一批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助力农村美、农民富、农业强的美好蓝图早日实现。”唐青阳表示。